對此,電視業資深人士韓澄宇說:“在80年代隻有電視一種媒介形式的時代,藝人要依附於電視的光環。無線把人的成本降到最低,盈利能力增強”。
無論是電影上的成功,還是電視經營上的勝利,都得益於邵逸夫市場化的經營思維。不過分追求名氣等虛無的東西,從一開始就瞄準市場賣點,直接奔著盈利的目標去,這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邵逸夫的投資都有很好的盈利水平。即使出現失誤,但是有盈利的強烈訴求,反而能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為下一次的勝利打好基礎。這才是邵逸夫真正厲害的地方。
【創富經】把賺錢作為第一目標
邵逸夫認為,“做生意和指揮作戰一樣,需要審時度勢,才能把握時機。”審時度勢,主要是要求人們認清客觀形勢,明察事物發展過程中顯露出來的時機。
目前,社會正處於高速發展期,市場千變萬化,充滿生機,做生意,永遠不要怨天尤人,抱怨市場不好,真正要反思的是我們的商業頭腦、商業眼光。做生意要拋棄麵子,想發財要不怕羞,什麼生意都可以做,隻要能賺到錢,絲毫不受世俗觀念的約束。什麼生意都可以做,什麼錢都可以賺,隻要有錢賺,就是一門好買賣。做生意不應該有禁忌,不能給自己預先設定行業。
現實社會中,有的人做生意很挑剔,這也不做,那也不做,到頭來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最終一事無成。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曾說過:“隻有淡季思想、沒有淡季市場,隻有疲軟的思想、沒有疲軟的市場”做生意,首先要有商業頭腦、市場意識,不要把戴著有色眼鏡看市場。如果你顧慮重重,先要解放思想。要大膽想、大膽做,突破禁忌,會發現遍地都是財富。市場永遠是充滿活力的,隻要我們換個思路想問題,大膽嚐試,與形形色色的人接觸,了解各個行業的特點,體察商業世界中的人情冷暖,感悟、把握商業的真諦。
商人最大的優勢就是思想開放,能夠靈活適應形勢變化,從中發現並把握商機。在經濟全球化、資訊網絡化時代,一個商人應該追隨著市場的趨勢行動,去贏利。如果抱著種種禁忌不放,對商人來說不但可憐的、可悲的,也是危險的。
邵逸夫從一開始就朝著賺錢的目標而去,比起那些所謂做文化、盡社會責任的經營者,顯得更純粹。也正是這份純粹,讓他在經營過程中少了許多牽絆和掣肘,反而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了先機,很早就步入了收獲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