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禍從口出——言之忍 忠言順耳更利行(1 / 2)

一、禍從口出——言之忍 忠言順耳更利行

常言道: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這句話拿到今天再來品味,似乎已經有些過時。如今,良藥用糖衣包裹之後已經不再苦口,那麼勸諫的忠言何苦非要逆耳呢?順耳的忠言不是理當更加“利於行”嗎?

自古忠言多逆耳,不論是臣子向皇上的進諫,還是領導對下級的批評,讓人多少都有些逆耳的不適之感。應該說,對待批評和幫助,聽者要懷著誠意、虛心接受,但人喜聽好話的天性會讓聽者覺得極其不舒服。

其實,換個角度想想,既然是忠言,既然進言者一片好心,為什麼非要用對方不喜歡的方式去表達呢?為什麼不讓忠言也變得順耳呢?

忠言逆耳或者順耳,這取決於批評者的語言藝術與批評的方式方法。換個角度說,忠言並非都讓人逆耳,有時同樣是忠言,但逆耳與順耳,其批評的效果就大不一樣。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朋友之間、同事之間、領導與下屬之間開展批評幫助,尤其是做思想工作,應堅持疏導方針,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不能采取“我說你聽,我壓你服”的“君臣”方式。曾看到這樣一則小故事:

有個戰士站崗睡覺,一位指導員查到後,就嚴厲訓斥:“我早就說過,站崗不準睡覺,你老是跟我作對,回去以後寫好檢查,等我明天再來收拾你……”而另一名指導員,卻是和藹地說:“這樣吧,你先去休息一會兒,我不困,替你先站一會。但是你要記住,戰士站崗睡覺,在平時可能是小事,在戰時就有可能喪失一個連隊戰士的生命,你自己好好思考一下……”。

兩位指導員在對待戰士站崗睡覺這個錯誤問題時,由於講話的語氣不同,一個忠言順耳,一個忠言逆耳。結果,前一種情況因為指導員口氣生硬,語言簡單,他心服口不服,產生了明顯的對立情緒,不但沒有改正錯誤,還導致後來經常與指導員對抗。後一種情況因為指導員善於疏導,曉之以理,語言和氣,忠言順耳,他主動地承認了錯誤,並接受處理。

由此看來,“順”與“逆”一字之差,效果就確實差了一大截。我們在批評人時,要做到忠言順耳,需要靈活駕馭語言的運用藝術,善於區分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事物,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靈活多樣的批評教育方法,才能真正把人的思想疙瘩解開、理順。有時我們隻需一席語重心長的“家常話”,就能使人心悅誠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時即使領導者的主觀願望再好,但由於方式簡單,語言太傷人自尊,就會出現事於願違,勞而無益的被動局麵。

人生中不可能沒有朋友,朋友就是關鍵時刻可以給你提個醒、幫個忙的人,我們對待朋友的錯誤,理應坦誠布公地加以指出並勸導,推心置腹講明利害關係,勸其改過自新。言雖逆耳,但我們的目的是好的,出發點是善良的,朋友理應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