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務交往和談判中,謊言出現的頻率極高。在初次見麵的時候,對方說:“久仰大名如雷貫耳”、“你的這條領帶真漂亮”就可能隻是一種“正性謊言”或“中性謊言”。
當然,對於這些不會影響到談判實質內容的東西,我們大可不必在意。然而,當在談判桌上談到正題的時候,又該當如何判斷對方的話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呢?心理學家可以借你一雙慧眼。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說謊時一般出現下列症狀:瞳孔膨脹;聲量和聲調突變;笑容較少;眨眼太多;頻頻聳肩(主要指西方人);眼神接觸出奇地多或少;說話中帶有較多停頓、假裝清喉嚨、中間穿插“嗯”等語氣詞;經常摸鼻子;頻頻吞咽等。說話時音調升高、老愛觸摸自己,很可能暗示這個人在撒謊。說謊的人在說明觀點時手臂姿勢比平常用得更少。
此外心理學家指出,識別謊言的一個關鍵線索就是微笑。說謊人的微笑很少表現真實的情感,更多的是為了掩飾內心的感情世界。研究顯示,微笑並伴隨著較高的說話音調是揭穿謊言的最有力的證據。
假笑緣於情感的缺乏。純粹從形式上看,它甚至不能算做欺騙。由於缺乏感情,微笑時神情顯得有些茫然,嘴角上揚,一副愉快的病態假相,好像在說:這絕非是我的真實感受。
假笑的識別也許更為困難,而下麵的六種麵部表情會無意識地將一個人的假笑暴露無遺。
第一,笑時隻運用大顴骨部位的肌肉,隻是嘴動了動。眼睛周圍的輪匝肌和麵頰拉長,這就是假笑。因此假笑時麵頰的肌肉鬆弛,眼睛不會眯起。狡猾的撒謊者將大顴骨部位的肌肉層層皺起來補償這些缺憾,這一動作會影響到眼輪匝肌和鬆弛的麵頰並能使眼睛眯起,從而使假笑看起來更加真實可信。
第二,假笑保持的時間能特別長。真實的微笑持續的時間隻能在2/3秒到4秒之間,其時間長短主要取決於感情的強烈程度。而假笑則不同,它就像聚會後仍不肯離去的客人一樣讓人感到別扭。這主要是因為假笑缺乏真實情感的內在激勵,所以我們就不知道何時將其結束。其實,任何一種表情如果持續的時間超過10秒鍾或5秒鍾,大部分都可能是假的。隻有一些強烈情感的展現如憤怒、狂喜和抑鬱例外,而這些表情持續的時間常常更為短暫。
第三,對於絕大部分表情來說,突然的開始和結束就表明在有意識地運用這種表情。而隻有驚奇例外,它一閃即過,從開始、保持到停止總的時間不會超過1秒,如果持續時間更長,他的驚奇就是裝出來的。很多人能模仿驚奇的表情動作——眼眉上挑,嘴巴張大——但很少人能模仿驚奇的突然開始和結束。
第四,假笑時,麵孔兩邊的表情常常會有些許的不對稱。習慣於用右手的人,假笑時左嘴角挑得更高,習慣於用左手的人,右嘴角挑得更高。
第五,笑容來得太早或太遲都可能表明是一個欺騙的表情。例如,如果一個人說:“我不是已經和你說過這件事了嗎?”然後才勃然大怒,這多半是在欺騙,他的表情是矯揉造作出來的。麵部表情和身體姿勢應該同時發生,而不是在其之後才發生。又如,一個人砰砰砰地敲打桌麵之後才表現出憤怒的樣子,這實際上是裝腔作勢,是在演戲。
第六,當一個人悲哀、苦惱、痛苦和有負罪感時,眉毛的內角挑起,前額向中間皺起。不到15%的人能假裝出這種表情。要裝出恐懼和難過的表情甚至更難,這些表情為:眉毛挑起,雙眉皺在一起。其很易將秘密泄露,並且隻有10%的人能裝出這種表情。
· “小動作”反映對方的心理
在商務交往和談判的過程中,你有可能發現對方有許多不經意的小動作,這時候你完全可以從小動作中看出對方的心理活動。
在交談中,如果對方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且搖頭晃腦,則表明這種人特別自信,以至於唯我獨尊。他們有很強的表現欲,在社交場合會用恰當的方式表現自己,評點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讚歎不已。這種人有理想,對事業懷有樂觀主義態度,一往無前的精神也頗受人賞識。
在一些場合中,有人有意無意地咬自己的食指,或者摸眼鏡腿、筆之類的東西。行為心理學家戴斯蒙·莫裏斯博士經過多年的觀察和研究得出結論,認為這是一種下意識行為。咬東西基本上是一種消除疑慮、慎重思考和拖延講話時間的一種無聲語言。這種不自覺地咬東西的行為暗示的是此人此時內心缺少安全感,想得到理解和肯定。即使此時他嘴裏沒有吐出半個字,但這種體態流露了他此時內心的安全需要。另外,他們做出這樣的動作,也是為了掩飾自己惡化的情緒。但這種掩飾如果起不到什麼作用,情緒會進一步惡化,他們可能會在突然之間發很大的脾氣,而且沒有人能夠製止得了。
對方出現抓耳朵的小動作。古語雲:“非禮勿聽”,就是想避免不好的語言信息傳進耳朵的意思。打個比方說,小孩子不想聽父母的嘮叨時,就用雙手掩住耳朵。而成年人聽人講話時的抓耳朵動作就是從這種兒時的動作演變而來的。隻不過更具隱蔽性罷了,當有人麵對你做出抓耳朵的動作時,極有可能表示他對你的言談失去了興趣。其他與耳朵相關的小動作還有摩擦耳背、用手掏耳朵、拉耳垂等,都表示聽話的人已經聽夠了、不想再聽,或是想由聆聽變為講話的意思。當然在某些情況下,拉耳垂也傳達了內心的某些不安情緒,並對對方的話題感到厭煩,有想要阻止對方談話的意思。
拍打掌心。在交流中,對方在說話的同時,可能會有一個手部動作,比如相互拍打掌心、伸出拳頭、擺動手指等等,表示對他說話內容的強調。說話伴有這種動作的人做事果斷、雷厲風行、自信心強,習慣於把自己在任何場合都塑造成一個“領袖”人物,性格大都屬於外向型,很有一種男子漢的氣派。
有的人喜歡用腿或腳尖使整個腿部顫動,有時候還用腳尖磕打腳尖或者以腳掌拍打地麵,從而使整個腿部抖動。有這種動作的人最明顯的表現是自私,很少考慮別人,凡事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對別人很苛刻,對自己卻很知足。當然,當一個人獲益的時候或者心情特別不錯的時候,也會出現這種動作。如果腿腳抖動是由於過度緊張造成的,又當別論了。另外,喜歡抖動腿腳的人是很善於思考的,能經常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
攤開雙手,是大多數人表示真誠與公開的一個常用姿勢。當遇到挫折時,意大利人毫無拘束地使用這種姿勢,將攤開的手放在胸前,做出“你要我怎麼辦”的姿態。另外,這種動作還表示一種攤牌的意思,即“我也沒有辦法,你看著辦吧!”
有的人在煩躁的時候會用手撫摸或抓下巴,這樣的人多比較圓滑、世故和老練,處理問題能夠比其他人更客觀、更理智。撫摸下巴是一種自我鎮定的方法,意圖是避免或克製自己感情衝動,意氣用事,同時也是在思考下一步的對策。
有的人在內心特別煩躁的時候,會咬牙切齒,情緒變化無常,極不穩定。而且心胸不是太寬闊,好意氣用事,處理事端不夠理智。
·互換名片窺探對方的心理
在現代商務交往和談判中,互換名片是一種常見的建立關係的方式。誠如心理學所言,人的任何行為都是在一定心理活動的驅動下進行的。在交換名片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窺探對方的心理活動。
2000年4月,新城舉行了春季商品交易會,各方廠家雲集,企業家們濟濟一堂。良善公司的楊總經理在交易會上聽說忠誠集團的王董事長也來了,想利用這個機會認識這位素未謀麵又久仰大名的商界名人。午餐會上他們終於見麵了,楊總彬彬有禮的走上前去,“王董事長,您好,我是良善公司的總經理,我叫楊洗河,這是我的名片。”說著,便從隨身帶的公文包裏拿出名片,遞給了對方。王董事長顯然還沉浸在之前的與人談話中,他順手接過楊洗河的名片,“你好。”草草地看過,放在了一邊的桌子上。楊總在一旁等了一會兒,並未見這位王董有交換名片的意思,便失望地走開了。
根據心理學家的有關理論分析這次交換名片過程中雙方的心理,我們不難發現楊總先拿出名片,是為了向對方表示誠意。而王董接過對方名片,自己不遞名片且沒有任何反應,則反映出了自己蠻橫、無禮與拒絕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