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心理學看情感中的一些問題 第一節 入職前調整好心理,麵對全新環境(2 / 3)

王明,男,某廣告公司設計部職員。剛開始上班時,他就感覺到對工作積極主動的重要性,所以經常向同事問些問題,“文件在哪裏?”“我們部門有多少人?”但是他發現,有些同事對他的態度特別冷淡,領導也總是說:“你自己琢磨琢磨……”後來他幹脆少說話,多辦事,領導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可這樣似乎也沒有得到領導的關愛。

專家指出,初入職場的人,做事缺乏主動肯定不會被領導青睞,但是過於好問也會惹人煩。企業和學校有很大的不同。在學校,老師的工作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所以學生可以“纏住”老師不放,但是在公司,很多問題都需要在工作中邊做邊學。職場中,人們總講究一個悟性,就是說,很多事需要自己觀察,自己體會,因為別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不可能總是充當你的老師。

再次是要盡快摒棄“戀舊”心理。張鴻任某企業行政職員。碩士研究生畢業後,他成功地應聘了一家公司的經理助理職位。他很珍惜這個機會,對工作很有激情。但時間不長,他發現,他稍稍做出點成績,大家都會用異樣的態度對待他,甚至在背後對他指指戳戳。他現在很灰心,經常懷念在學校的時光,那時大家不會勾心鬥角,也沒有形形色色的眼神。

職場不同於學校,是一個複雜的場所,在這裏有著各種利害關係的衝突。你不行,易受氣甚至被淘汰;你行,有可能遭嫉恨和排斥。這種現象很正常,關鍵是自己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為他人的喜怒而刻意改變自己。在困難麵前,更不要產生各種類型“戀舊式”心理,使自己消沉。其實,要想在職場中自立,靠的不僅僅是知識能力,更要有良好的職場心理素質,在麵對各種煩悶時,能理智地分析作為一個新人應正視的問題。

·懷才不遇要順其自然

古往今來,不乏有才華橫溢、努力敬業卻得不到領導賞識的懷才不遇者。在現代公司中,也常有這樣的人,明明為公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總是與提升的機會失之交臂,扮演著被領導遺忘的角色。

不能否認,得不到重用可能有客觀因素。例如可能遇到體製的限製,或時機不佳,還有的人遇到權力欲和控製欲都很強的上司,把你的工作成績據為己有,讓你無可奈何等等,麵對這些客觀因素,你可以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接納生活中存在的這種無奈,從而平衡心態。也可以采取積極的辦法,通過跳槽等方式尋找更適合自己的環境。

另一方麵,外因往往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在懷才不遇現象的背後,可能隱藏著更深層的心理原因。懷才不遇者需要反思自己是否自視過高了,是什麼心理會使自我要求過高,和自己的童年經曆是否有內在的聯係?有相當一部分懷才不遇者,在童年常常是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或是與兄弟姐妹競爭父母的愛的失敗者。“我不是爸爸媽媽最喜歡的孩子,但我要努力證明自己”是這些人的一句潛台詞,這樣的孩子成年後往往具有“自戀人格”的特點:一方麵非常奮發努力,渴望獲得承認,另一方麵由於缺乏對領導意圖的領會能力等原因,難以獲得領導的賞識;無意中重演了童年被否定被忽視的命運,這在心理學中稱之為“強迫性重複”。

大川今年30歲,家有60多歲的老母,25歲的妻子和一個剛滿3個月的小孩。麵對強大的生活壓力,大川沒有外出找工作,而是呆在家中。為了避免別人的議論,他借口需要在家鑽研劇本寫作。其實,大川是很有才華的,文采風流,當過多年編輯。但是,他一直沒有得到重用。為此,他常感慨: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我大川可真是懷才不遇啊!

後來在心理醫生的輔導下,他終於明白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根源。他先後經曆過三次高考,每次成績都很不錯,但是屢屢沒有被錄取,因而他感到自己一直得不到命運的垂青。結果形成“強迫性重複”,影響了求職心態。

改變懷才不遇的最佳途徑是,學會通過某種方式讓上司注意到你的業績、賞識你的努力,不要做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而應在合適的時機、場合向領導展示你的能力與成績,有助於得到領導的賞識。另外,不要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要嚐試設身處地站在領導的角度看問題,多根據領導的需要而不是自己個人的好惡來調整工作,也有助於得到領導的讚賞。

雖然很多懷才不遇者明白這個道理,心裏也知道怎麼做,可在現實生活中卻難以做到,好像他們的行為就是為了讓自己繼續扮演懷才不遇者,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是前麵提到的“強迫性重複”的心理在作怪。要治療這種心理,解釋性心理治療是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其方法為:

首先,患者要冷靜分析本人的人格特點和發病原因,包括童年有無產生強迫症的心理創傷。如能找出原因,應樹立必勝信心,盡力克服心理上的誘因,以消除焦慮情緒。認真配合醫生,找出心理因素,進行係統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要以堅強的意誌力克服不符合常情的行為和思維。矯正強迫症行為和思維要循序漸進,並持之以恒,不斷總結成功的經驗,同時多參加集體性活動及文體活動,多從事有理想有興趣的工作,培養生活中的愛好,以建立新的興奮點去抑製病態的興奮點。

其次,要采取順應自然的態度。有強迫思維時不要對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中和”,要帶著“不安”去做應該做的事。有強迫動作時,要理解這是違背自然的過度反應形式,要逐步減少這類動作反應直到和正常人一樣。堅持練習,必然有益。注意心理衛生,努力學習對付各種壓力的積極方法和技巧,增強自信,不回避困難,培養敢於承受艱苦和挫折的心理品質,是預防的關鍵。

·正確調理失敗後的心理

在剛剛步入社會的時候,由於缺乏工作經驗,縱然有紮實的理論知識也往往難以得到招聘單位的認可。因而,初涉職場的人大多有過應聘失敗的經曆。在當前這樣一個雙向選擇就業的時代,應聘不成功是很正常的。其實,即使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人,又何嚐不會遇到這種情況呢?

26歲的阮某看到幾個同學在收入高的外企工作,很羨慕他們,於是主動辭職,準備到同學所在的單位應聘。在辭職之前,單位領導關心地告訴她不要想入非非,別人能在外企上班,你不一定能行,希望她認真考慮,再決定辭職的問題。她態度堅定,決心辭職。進了夢寐以求的公司門口,來到人力資源部門,倉促麵試,經過嚴格的“三審”考核,最終沒被錄取。

過了幾天,她又到另一家外企應聘。經過三輪篩選後,她進入了最後的麵試,仍然沒有被錄用。

又過了幾天,一家外企招人,她認為自己沒有問題,差不多了,於是滿懷信心地來到招聘現場。結果連第二輪考試的資格都沒有取得,她的精神氣頓時沒有了。

從此以後,她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唉聲歎氣,沒精打采家門也不想出,整天就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根本不再提到什麼單位應聘的事情了。食欲不好,每頓飯像吃貓食一樣。同學來電話,她有氣無力地接聽,邀請她出去散散心,她也以身體不舒服為由,拒絕人家的好意。媽媽擔心她想不開,於是把她拉進了心理診室。

心理醫生以傾訴療法,逐漸讓董某開了口。原來她以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進入外企工作沒有任何問題。可是經過幾次刻骨銘心的麵試後,她感到自己落伍了,趕不上時代潮流了,覺得美好的前途沒有了。心理醫生認為,董某在應聘前沒有進行充分的準備,沒有重視外企單位嚴格苛刻的用人標準,幾次失敗以後,心理壓力增大,產生了嚴重的灰心喪氣心理,必須及時疏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