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讓人深思的關於自作主張的案例:
有個雜誌社給一個作家做了一期專訪,雜誌出來以後,這個作家收到了一本,他想多要幾本送給朋友,便打電話給雜誌社主編。主編不在,雜誌社裏一個小姐接了電話。“麻煩你轉告一下主編,我希望多要幾本這期雜誌。”“這個啊,沒問題!您直接派人過來拿就成。”小姐爽快地說。
作家正打算驅車去拿雜誌時,就接到主編的電話:“對不起!剛才我不在,雜誌收到了吧?我剛才派人給你多送了幾本過去。”停了一下,主編又說:“可是,對不起,我想知道是哪位小姐說您可以立刻過來拿。”作家很奇怪,問道:“有問題嗎?”“當然沒問題,您要十本都可以,我隻是想知道,是誰自作主張。”
事情的結果可想而知,那位自作主張的小姐免不了受到上司的一番責備,她在主編心目中的印象也肯定會大打折扣。
既然是別人點名找你的上司,作為下屬就該轉告,而不是替他做主。雖然隻是一句話而已,但本來可以由上司賣出的人情,卻被你無意揮霍了。想想看,上司能不為此反感嗎?
做下屬時老板就是老板,下屬就是下屬,不要自以為聰明,就可以自作主張,真正的好下屬要懂得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該做!
其實,客觀來說,僅就工作而言,下屬自作主張帶來的後果,往往都不會是十分嚴重也並非全都是消極的方麵。可以想象,哪有那麼多員工笨到不知輕重的地步,敢於擅自替上司做出關乎單位整體利益的主張?除非他是個沒有自知之明的人。然而,這種自作主張所帶來的對職場上的等級及人際關係常態的衝擊,往往是十分明顯的。
上司反感下屬的自作主張,其實不在於他的擅自決定給工作帶來的損失——通常說來,這種損失是微小的。上司真正在意的是下屬越權行事的行為,以及這種做事風格所反應的下屬心中對上司的重視程度。盡管這種行為不一定說明下屬不注意上司的存在,不把上司放在眼裏,但在上司的理解上,往往會把這種行為與下屬對自己的個人態度聯係起來,最後認定這種做法不僅是對自己的無視也是下屬工作經驗與能力欠缺,辦事不穩重的表現。這樣一來,你無意中的一次私自定奪行為,可能給你帶來的就是上司以後的冷遇與不信任。這種誤會與不信任,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對員工前途的損傷,也是難以彌補的。
不自作主張,是你在處理公司事務時起碼要做到的,而要想進一步在這一方麵做得更好,你還需要做到遇事多和上司商量,多讓上司給你做主。
你有沒有常常向上司詢問有關工作上的事?或者是自己的問題,有沒有跟他一起商量?
如果沒有,從今天起,你就應該改變方針,盡量地發問。部下向上司請教,並不可恥,
而且是理所當然。有心的上司,都很希望他的部下來詢問。部下來詢問,表示他眼裏有上司,看中上司的決定。另一方麵也表示他在工作上有不明了之處,而上司能夠回答,才能減少錯誤,上司也才能夠放心。
如果員工假裝什麼都懂,一切事都不想問,上司會覺得“這個人恐怕不會是真懂”而感到擔心,也會對你是否會在重大問題上自作主張而產生擔憂。在工作上,重大問題的決策時,你不妨問問上司,“關於某件事,某個地方我不能擅自下結論,請您定奪一下”或者“這件事依我看不這樣做比較好,不知部長認為應該如何”等等。
假使你有迷惑不解的事,苦惱的事,諸如工作上的難題,家中的困擾,男女感情的苦惱,也可以盡量向上司提出,同他商量。盡管你並不是真正會聽從上司的意見,這樣做卻會使上司產生“他什麼事情都聽我的”的心態,認為你在什麼問題上都會重視他的意見,在工作上也不會私自越權決策。
職場上,你必須時刻牢記一條:上司永遠是決策者和命令的下達者,無論我們有多大的把握相信自己的判斷力,無論你代替上司決定的事情有多細微,都不能忽略上司同意這一關鍵步驟。否則,當上司意識到本應由自己拍板的事情,被屬下越俎代庖,他所產生的心理上的排斥感和厭惡感,以及對於下屬不懂規矩的氣惱,足以毀掉你平時憑借積極努力所換來的上司對你的認同。所謂“一招不慎,滿盤皆輸”,莫過於此。
◇厚積才可薄發
什麼叫厚積薄發?從字麵上理解:厚積,指大量地、充分地積蓄;薄發則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積蓄,慢慢放出。形容隻有準備充分才能辦好事情。再從拆字上理解,“薄”的意思同日薄西山的意思是相同的,在動態上又有接近、逼近之意。古人原語是“君子厚積而薄發”,意思就是有心眼的聖人是經過長時間有準備的積累而成就事業的。
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晉商和徽商,其成功的共性就是有錢不張揚,厚積而薄發;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在早年的時候十分自負,但遭到一次朋友的當場羞辱後,使他長出了低調做人、厚積而薄發的心眼,後來終於成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厚積薄發呢?
首先是要給自己創造一個平和的心境。有了平和心境,才能在拿得起放得下中不斷砥勵自己,才能在稍安勿躁中衝破逆境的重圍,從容而自信地麵對未來。
幾年前中國的家電業市場競爭趨於白熱化之時,大家都紛紛卷入技術戰、人才戰、價格戰、營銷戰之中,每個企業都想無限度地拔高自己的調子,以為高調就能把自己打造成行業旗艦,結果誰都成了困獸,困獸猶鬥。其實,誰在這個時候要是能多出一個低調的心眼,用平和的心境來調整自己,誰或許就能衝出重圍,為自己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
後來人們發現,美的空調成功了。是的,誰能想到在市場競逐中,一家電器公司突然會冒出大客車生產線來?可是美的就做到了。他們靠的是什麼?當然是厚積薄發。即:當初同行業紛紛往一處使勁時,他們卻比誰都平靜,這種平靜也叫拿得起放得下,在平靜中顯平和,在平和中找出路。說到這兒,你能不服“美的”在低調且平和中比同行多出來的厚積薄發的心眼嗎?
再看職場,最難能可貴的同樣是那些和為貴、謙為上的低調職員。這種低調表現在行動上,通常是耐得住工作的寂寞與枯躁,在平凡中踏踏踏實實、平平和和地醞釀著來日厚積薄發。
當然,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職場求上進,愛表現自己這不算什麼壞事。畢竟,哪個士兵不想成為元帥呢?可現實中真正能夠心想事成、平步青雲的人畢竟是少數啊。隨便打開耳饢,四處都能聽到各種對現實不滿的牢騷,尤其一些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學曆不高,資曆不夠,一說起薪水要求,就“沒兩千那還工什麼作”的論調,但這種期待總是很難碰上,碰上了也不一定能穩固,於是或搖頭歎息,或感慨長嘯,或怒目不語,或悲天憫人,覺得自己懷才不遇,老板都是黑心肝。就不多個心眼來掂掂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能力與要求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為什麼不以平和的心境,以低調處世,再圖厚積而薄發?
第二是要有足夠的耐心。這樣才能在自我拓展過程中學會如何在變化中等待,在等待中變化,步步為營,循序漸進,並適時地尋找和把握每一個最佳契機,把自己的能量在可操作的平台中厚積而薄發。
有一句話流行了很久,叫“埃菲爾鐵塔不是一天蓋起來的”,那些功成名就的商業巨擘同樣也不是靠高舉什麼旗幟,唱什麼高調而一夜成名的,而是靠著厚積薄發的理念,靠“把調子放低,把事情做多”闖出來的。不然的話,怎麼會有“鳥槍換炮”這麼一說呢?
第三是要有經得住坎坷,有度過危機的心理準備。希臘船王曾說過的一句話:“若是有朝一日我一貧如洗,我唯一東山再起的辦法就是到一家富人聚會的餐廳做服務小生。”一個船王尚且有這等厚積薄發的處世理念,我們大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