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不拘一格彰顯糊塗智慧 七深藏不露——藏糊塗(1 / 3)

第二章不拘一格彰顯糊塗智慧 七深藏不露——藏糊塗

《菜根譚》說:“鷹立如睡,虎行似病。”也就是說老鷹站在那裏像睡著了,老虎走路時像有病的樣子。這就是他們準備捉人吃人前的手段,所以一個真具有才德的人要做到不炫耀,不顯才華,如此才能培養出肩負重大使命的力量。古時有“扮豬吃虎”的計謀,以此計施於強勁的敵手,在其麵前盡量把自己的鋒芒斂蔽,“若愚”到像豬一樣,表麵上百依百順,裝出一副為奴為婢的卑恭,使對方不起疑心,一旦時機成熟,即一舉閃電般地把對手結果了。這就是“扮豬吃虎”的妙用。孔子說:寧武子在國家安定時是一個智者,在國家動亂時是一個愚人。他智的一麵別人趕得上,那愚的一麵,別人無法趕上!寧武子曆仕衛文公、衛成公兩朝,在天下太平時,好像無所作為,並不巧立名目,興事弄術表現自己的才幹,晉成公無道,他曾做過成公的訴訟人,使成公敗訴。但當晉國把成公廢黜囚禁的時候,他利用自己的品德和為晉人所讚賞的地位,立朝不去,“從容大國之間,周旋人君之側。”傾力保全衛國。後來晉侯派人要毒死成公,他又賄賂醫生,讓他減少毒藥的分量,保全了成公的性命。孔子讚揚的“其愚不可及”就是指上述這些表現,可見不露才華,不顯才幹,才能為日後的大業積攢後勁。◇ 隱藏精巧給人以安全之感

糊塗也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反應相當敏銳的人,最好也不要完全顯露於外,而要表現得糊塗與遲鈍一些。

頭腦太聰明、個性太精明的人,通常都很難應付。由於腦子整天轉個不停,不論什麼事情都會事先預測好,讓人有鬆懈不得的感覺。同時,一發現別人的缺點,便會立即指出來,即使沒有當場表明,也會讓對方覺得:“這個人不知道有什麼企圖!”警戒之心油然而生。這種讓人隨時心生警戒的人,怎麼還有魅力可言呢?

如果一個人的作風太過敏銳、精明,與之接觸的人都會受其指責,如此一來,當然誰也不會輕易將自己的真正想法告訴他。由此可知,一個人的表現如果過於敏銳,便成為其他人充分發揮所能的障礙。如果一個人能稍微掩飾自己的鋒芒,使別人的能力得以充分發揮,才是一位魅力十足的成功者。

日本政界著名的政治家大平正芳正是一位因未將內心的敏銳顯露於外而獲得成功的人物。其實,他是個相當聰明,且反應靈活的人。由於生性酷愛讀書,當他就任池田首相的秘書官時,不論多麼忙碌,都會抽空逛逛位於神田的書店街,並買幾本中意的書回家品味。大平正芳一向以說話速度慢條斯理而聞言,其實這可能是他故意隱藏敏銳的真麵目,佯裝成反應遲鈍,而予人安心之感,此乃避免受人攻擊的巧妙方法。

如此看來,遲鈍不光可以隱藏鋒芒,使自己逃脫眾矢,從而成功地保全自己。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當時劉備落難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誠地接待了劉備。劉備住在許都,在衣帶詔簽名後,也防曹操謀害,就在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迷惑曹操,放鬆對自己的注視。一日,曹操約劉備入府飲酒,談起以龍狀人,議起誰為世之英雄。劉備點遍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均被曹操一一貶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說,隻有劉備與他才是。劉備本以韜晦之計棲身許都,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後,竟嚇得把匙箸也丟落了地下,恰好當時大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從容俯拾匙箸,並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巧妙地將自己的慌亂掩飾過去,從而也避免了一場劫數。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對答中是非常聰明的。

劉備藏而不露,人前不誇張、顯炫、吹牛、自大、裝聾作啞不把自己算進“英雄”之列。這辦法是很讓人放心的。他的種菜、他的數英雄,至少在表麵上收斂了自己的行為。一個人在世上,氣焰是不能過於張揚的。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受教於老子。當時老子曾對他講:“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於作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令人輕易見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卻顯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誡人們,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欲望或精力不加節製地濫用,是毫無益處的。

中國舊時的店鋪裏,在店麵是不陳列貴重的貨物的,店主總是把它們收藏起來。隻有遇到有錢又識貨的人,才告訴他們好東西在裏麵。倘若隨便將上等商品擺放在明麵上,豈有賊不惦記之理。不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才華出眾而又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所以,無論才能有多高,都要善於佯裝,精巧隱藏。◇推行“韜光養晦”政策

所謂“韜光養晦”政策,換句話說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其要義不在於這種提法本身,而在於具體的“為”與“不為”的選擇判斷上。這才是糊塗學的奧妙之處,而這個具體操作是不會輕易公開的。

所以就算是人家知道你要韜光養晦,可怎麼個“韜光”、怎麼個“養晦”還是不清楚的,這樣便達到了我們的目的。越王勾踐的韜光養晦策略不是絕口不提這四個字,而是讓一切看起來自然合理,不做超常的事。然後在這個“為”與“不為”上盡心竭力做足了功夫,遂成其功。

無論在職場或是商場裏,還是要韜晦一些比較好。太急於顯露自己的才能和實力,盼望盡快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刮目相看,表現得急於求成是很不可取的。這樣做不僅會給人自高自大的印象,更主要的是會使你過早地成為人們的競爭對手,倘若你沒有厚積薄發的底牌,一旦成為強弩之末,那隻有被人嗤之以鼻,逐出場外。所以,別太拿自己當回事。

有這樣的一個事例,王某過去有一個非常嚴厲的上司,隻要下屬有一點點小過失,就會被他罵個狗血噴頭。

一次,這位上司終於離開了公司,王某歡天喜地。新來的李經理和和氣氣,大大小小的工作都不厭其煩地拿來與大家商討。起先,王某很慶幸來了個這麼民主的上司,可沒過多久,新的煩惱就接踵而來。

首先大量工作毫無意義地重複返工。過去的經理雖然武斷,但在他手下工作隻要按他的吩咐盡心做好便是,不必過多操心。而現在的李經理一遇到工作就馬上先要“聽聽大家的意見”,而且幾乎每個手下的意見都能影響他的決定,特沒主見,弄得大家經常加班,效率卻很低。其次是收入的直線下降。自從新經理上任後,由於部門業績大不如前,部門的收入連連下滑,原先每月可以拿到3500元獎金的王某已經連續三個月沒拿到過2000元了。

最後是心理上的折磨也日漸濃鬱。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對新經理的能力紛紛表示懷疑,有些同事甚至在私下裏多次跟王某說:“論資曆,論水平,論才幹,他哪裏比得上你?偏偏讓這種人來當我們的領導!”

於是,在那次好友的聚會上,王某把自己心中的不快一股腦兒地倒了出來。朋友七嘴八舌地給他出了不少主意:有的說,跟他較勁,看看誰有實力!也有的說,找上層領導反映,撬掉他!還有的甚至建議,幹脆辭職,不伺候這種“低能兒”了!

最後,王某還是聽取了父親的建議。父親說:“不管你的上司如何低能,你都應該盡力輔佐他,在努力工作中尋找新的機遇。”於是,王某及時調整了心態。他時刻告誡自己,不要老把眼光盯在上司不足的方麵,要全麵地認識自己的上司,他肯定有過人的地方,不然為什麼能力平平的他卻能得到眼前的位置呢?

從那以後,王某就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輔佐上司。本來王某的上司也早聽說了他的才能,心裏早已有所警惕。但是看到王某如此真心誠意地輔佐自己,不僅漸漸消除了戒備,而且從心底裏對王某充滿了感激和信任。

在工作中,王某當然沒有放棄尋找和創造新的機遇。在不給上司造成壓力的前提下,王某盡力抓住一切機遇展現自己的才華與能力。與不如自己的上司搞好關係,盡力為他做好工作,無非是為了韜光養晦,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