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生的秘密 擺脫空虛的良方
車爾尼雪夫斯基
(車爾尼雪夫斯基,俄國哲學家、文學批評家)
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渺小。
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一些人長籲短歎:雖然工作、學習都很緊張,但依然感到生活空虛無聊,內心十分寂寞。當社會價值多元化導致人們無所適從時,就容易產生這種空虛感。怎麼才能擺脫空虛呢?
我們先看一個故事。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葉芝太太生病躺在床上已經一年多了,她患上了心髒病,幾乎一天二十四小時躺在床上。她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到花園做日光浴,走路時還得讓看護攙扶著。
在那段日子裏,葉芝太太以為自己這輩子就是一個廢人了,因此他感到極度空虛無聊。這時,日本人轟炸珍珠港,把她從這種軟弱的狀態中趕了出來,她又重新站了起來。
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軍艦隊的那天早晨,有一顆炸彈落在葉芝太太家附近,爆炸的威力把她從床上震掉下來。軍方趕來救援,她很快發現自己的先生羅勃·葉芝上校安然無恙,於是她盡量想辦法讓那些不知道先生生死如何的太太們高興。
葉芝太太試著去安慰那些寡婦,起先一直躺在床上接聽所有的電話,然後坐在床上聽電話,最後她忙得很興奮,完全忘記自己的虛弱,走下床來坐在桌子旁邊。在幫助那些情況比她壞得多的人時,葉芝太太完全忘了自己。
以後每天除了晚上正常的八小時睡眠外,葉芝太太再也沒有回到床上去。事後,她發現如果日本人沒有轟炸珍珠港,她也許會終身做個半殘廢者。
珍珠港事件是美國曆史上一次最大的悲劇,可是對葉芝太太來說,卻是她所碰到過的最好的一件事。那件可怕的危機使她產生了力量,而那種力量是她不可能夢想得到的,它使她不再隻注意到自己,而是懂得去關注別人。
這次經曆給了葉芝太太一些很重大和不可缺少的東西,那些東西成為她生活的目標,使她不再有時間去注意自己,或隻為自己擔憂。
從這次的經驗中,葉芝太太發現了一個秘密:隻有使別人快樂才能讓自己快樂。因為她發現快樂是有傳染性的,在施予的同時也接受著快樂的回報。
生活中大多數人憂慮、悲傷與自憐,是因為他們過於關注自己而感到生活空虛。當你因為各種原因感到生活沒有意義時,應該去看看別人,別人或許比你更需要幫助。隻有幫助別人並付出我們的愛,才能覺得自己比別人幸福。
生活空虛,並不是我們對生活沒有想法,而是對生活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任憑時間和機會在手指間留走。其實,擺脫生活空虛感的方法還是有很多的。
空虛心態往往是在兩種情況下出現的。一是胸無大誌。二是目標不切實際,使自己因難以實現目標而失去動力。因此,擺脫空虛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生活目標,從而調動自己的潛力,充實生活內容。
當一個人失意或徘徊時,特別需要有人給以力量和支持,予以同情和理解。隻有獲得社會支持,才不會感到空虛和寂寞。
讀書是填補空虛的良方。讀書能使人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使人從寂寞與空虛中解脫出來。讀書越多,知識越豐富,生活也就越充實。
勞動是擺脫空虛極好的措施。當一個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時,就會忘卻空虛帶來的痛苦與煩惱,並從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會價值,使人生充滿希望。
當某一種目標受到阻礙難以實現時,不妨進行目標轉移,比如從學習或工作以外培養自己的業餘愛好(繪畫、書法、打球等),使心情平靜下來。當一個人有了新的樂趣之後,就會產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會逐漸完成生活內容的調整,並從空虛狀態中解脫出來,迎接豐富多彩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