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成功的法則 先付出後得到(1 / 2)

第五章 成功的法則 先付出後得到

愛默生

(美國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演說家、勵誌先驅)

人生的每一次付出,就像在空穀當中的喊話,你沒有必要期望要誰聽到,但那綿長悠遠的回音,就是生活對你的最好回報。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抱著柴禾的人坐在寒冷的夜裏,衝著一隻因缺柴而熄滅的大火爐叫道:“你什麼時候給我以溫暖,我什麼時候才會給你添加柴禾”。推而廣之,涉及到金錢、愛情、幸福等等,人們都應記住:必須為自己需要的東西首先付出,然後才能得到加倍的回報。

先付出,後回報,這是大自然的法則,也是成功的法則。地裏的莊稼是先播種,再澆水施肥,經過辛勤勞動後才能結出果實;爐子裏的火和熱量是要放進木頭或煤炭,然後才會釋放出來。道理就是這樣簡單,你要先付出,然後才能得到。

找工作也是一樣,你要先付出後才能得到。在找任何你喜歡的工作時,你先要求第一個月免費工作,一個月後根據你的工作業績和表現讓老板來定工資,這種方法能確保能找到你喜歡的工作。當然前提是你必須能勝任你要找的工作,而不是濫竽充數。

現在社會上,有些人常年呆在家而找不到工作,既然你能浪費12個月的時間不工作,為什麼不能拿出一個月來先付出而不要工資呢?

有些大學生剛出校門找工作時,就提出很多高的待遇要求,我想忠告這些年輕的學生,應該首先想想,你到底能為公司帶來哪些業績,你能先為公司付出什麼,然後再想你應該得到什麼。

如果你的想法不能改變,你總是想先讓火爐給你熱量,然後你才把煤炭或木頭放進去,那麼,你可能永遠找不到你想要的好工作,你會總是不走運。

先付出,後回報,還體現在先苦後甜上。你先吃苦拚搏,然後品嚐成功的果實。很多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的人生曆程,其中充滿了苦難和艱辛。創業之初,往往沒有什麼資金投入,開創者隻得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一點一點的積攢,此外很難有別的選擇。李嘉誠從當茶館跑堂開始,王永慶16歲賣米為生,霍英東20歲就有了南沙群島冒險采海草的經曆。

印度尼西亞富商林紹良,在回憶自己從“單車跑街的小販”開始幹起的經曆時,總是教導家族成員和企業員工要勤苦耐勞,不要背棄吃苦耐勞原則。他常常騎著單車,跑到六七十公裏外的三寶壟市,在那裏兜售咖啡粉。

在20世紀30年代裏,林紹良還隻是一個小夥計或者跑單幫,出賣勞動血汗的人。他每天必須在三更半夜,大地一片黑暗的時候就起身,用手工磨碎咖啡豆,然後用舊報紙分包成一盎斯(100公克),或者半盎斯的小包,跑到遙遠的三寶壟去辛苦地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