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晉商精英人物 李安民
李安民,生於1945年,山西人。任山西安泰國際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1983年正值農村聯產承包責任製在山西介休義安村實施,農村三級所有製解體,義安村生產隊紛紛把集體的農械具賣給社員。為了避免幹部占便宜,規定幹部不準買。買到農械具的各奔前程,而剩下的老弱病殘和幹部卻為日後的生計發愁。做了10年生產隊會計的李安民,早就看準了當地豐富的煤炭資源優勢,當這些沒有著落的人找到他來拿主意的時候,李安民拍著胸脯說:辦焦化廠,資金我自籌,炒下豆豆大家吃,打了砂鍋我一人賠。我就不信不能脫貧致富。就這樣,李安民自籌5000元,拉上27人,辦起了晉中地區第一家私營焦化廠——義安安民焦化廠。
李安民辦焦化廠,最初的煉焦工藝采用的是最傳統的坑式土法煉焦,技術和設備都非常落後,但因投資小,見效快,適應當時中國短缺經濟的需求,很快就積累起資金,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到1985年底,企業的資產就達到了100餘萬元。吃過大鍋飯苦頭的李安民在企業體製上做了第一次的大膽改革,把本屬於自己個人的資產化為股份,拿出30%分撥給職工,企業更名為義安焦化廠。到1988年底,固定資產就超過了千萬元。1993年最終形成的185名股東,組建了山西安泰國際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在李安民第一個10年辦企業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主線,那就是從1985年到1992年,企業先後投資2500萬元進行了4次大的技術改造。
最初的土法煉焦生產周期長,產品質量差,適應範圍小,環境汙染嚴重,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製約因素,也與國家環保政策不符。當時介休幾乎是“村村點火,鎮鎮冒煙”。如此嚴重的汙染和李安民常說的座右銘“與政府一心,和鄉親們同心,對職工關心”相違背。李安民常說:中國的民營企業家更要有社會責任感。正是這樣,李安民第一次就投資20萬元,將坑式土法焦爐改造為LL型焦爐,實現高空集中排煙。第二次是1986年,投資100萬元引進萍鄉爐。第三次是1987年,投資600萬元,自行設計、研製“介休一號”。第四次是投資1300萬元,把“介休一號”改造為JKH-89型焦爐。這樣,產品質量和“三廢”治理上取得實效。
李安民的原始積累和很多民營企業最大的不同是,安泰10年的創業,主導產業單一化,圍繞煉焦主業的規模擴大和檔次提高不斷進行技術改造,為企業的擴張進行原始積累。原始積累是從不斷改造傳統產業,並實現跨越式發展得以實現的。
安泰集團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成為集科工貿、產銷於一體,跨洗煤、焦化、冶煉、建材、發電等產業的國家級鄉鎮企業集團,主要從事煤炭洗選、焦炭、生鐵、水泥及其製品、電力的生產銷售,主要產品冶金焦、生鐵出口美國、日本、韓國等國際市場。
安泰集團被認定為山西省高新技術企業,獲得ISO14001環境管理體係認證,主導產品獲得ISO9002國際質量體係認證。同時,李安民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中國十佳民營企業家”、“全國優秀經營管理者”等稱號,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並當選為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第九屆委員,中國鄉鎮企業協會副會長,山西省工商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民生銀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