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給快樂一塊田地 從滿足中獲取快樂
知足就是對已經得到的生活或者願望感到滿足。知足常樂就是客觀地認識和準確地判斷已經實現的目標和願望,並充分肯定目前的狀態,從而始終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態。知足常樂要求我們要有適可而止的精神,它並不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固步自封,而是對現有收獲的充分珍惜,對目前成果的充分享受,也是對現有潛力的充分發掘,為今後的創新和進步提供平台。
心理學家曾對一些美國樂透獎的得主做研究。按理說,這些人一夕之間得到千萬的美金,應該會樂透了,而且從此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然而,結果卻發現,這些幸運者在剛得到獎金的時候,的確非常快樂,但是幾個月後,快樂的情緒就逐漸消退下來,到後來幾乎和一般人一樣。換句話說,他們雖然比別人更有錢,但卻沒有比一般人更快樂。
那麼,到底怎樣才會使人快樂呢?
本傑明·富蘭克林在他的《自傳》中寫道:“人生的幸福,與其靠偶然撞上一次大運氣,還不如每天都有小運氣。”
的確,小小的快樂往往比轟轟烈烈的享樂有更多的幸福感。伊利諾大學研究指出,轟轟烈烈的快樂往往會阻斷了長期的滿足。那些隻有小小快樂的人,才能擁有持續的幸福感。
正如一位教授所說:“真正的幸福在於快樂的次數與時間,而不是強度。”
我們對生命即使有無限的企圖,也必須落實在有限的成就上,哪怕是今夜靜謐地讀了一篇好文章,做了一件“小小如意的事”,我們都應該為此而感到踏實。
一位經理說:“我最大的快樂是從喧嘩的宴會回來,可以泡個熱水澡。”
有人因吃到一盤充滿童年回憶的蘿卜炒蛋而心滿意足;有人則因早上搭公車,結果一上車就有位子可坐而高興;有人為能在天明時靜觀破曉,夜晚月下小酌而倍感愉悅;有人為穿著很美的一件衣裳,或丈夫送的一束花而雀躍不已。
我們必須學著去品嚐小小的滿足。看一本好書、在灑滿月光的陽台上啜一口好茶或聆聽一首小夜曲,都是單純的樂趣。
對有的人來說,在書店裏看看書,或是一個人沉思冥想,都是單純的快樂。也有的人喜歡與小孩嬉戲,偶爾與老友相聚,這些簡單的事都能讓其快樂。
如果人人都能經常為一個小小的幸運而心存感激;為一份小小的友情,真誠地感動;為一個小小的禮物,歡呼不已;為一份小小的關心,充滿懷念;那麼一個人真的不需要很大的財富或智慧,就會很快樂。
事實上,我們早已擁有讓生活快樂起來的一切元素,缺少的隻是予以欣賞品味的意識。
人生是否快樂,關鍵看你是否知足。那些總認為別人的東西都是好的人,是永遠也找不到快樂的。一個人在生活中能不過分注意缺憾,要知道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心情就會快樂無比。否則,總懷抱怨之心,心理就會陰雲淫雨,煩惱不盡。
一位很有名氣的心理學教師,一天給學生上課時拿出一隻十分精美的咖啡杯,當學生們正在讚美這隻杯子的獨特造型時,教師故意裝出失手的樣子,咖啡杯掉在水泥地上立刻成了碎片,這時學生中不斷發出了惋惜聲。
這時候教師指著咖啡杯的碎片說:“你們一定對這隻杯子感到惋惜,可是這種惋惜也無法使咖啡杯再恢複原形。今後在你們生活中如果發生了無可挽回的事情時,請記住這破碎的咖啡杯。”
這是一堂很成功的素質教育課,學生們通過摔碎的咖啡杯懂得了,人在無法改變失敗和不幸的厄運時,要學會接受它,適應它。如果我們不接受命運的安排,也不能改變事實分毫,我們唯一能改變的,隻有自己。
人生最大的苦惱,不在於自己擁有的太少,而在於自己向往的太多。向往本身不是壞事,但向往的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又不能達到,就會構成長久的失望與不滿。
知足是一種智慧,常樂是一種境界,讓我們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中懷一顆知足感恩的心,享受成績,享受成功,感受快樂。
心靈小貼士:
如果你一直覺得不滿,那麼即使你擁有了整個世界,也會覺得傷心。隻有懂得知足的人,才會擁有無盡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