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活著就是幸福 善待他人,收獲幸福
在一些人的固有的思維模式中,一直認為要幫助別人,自己就要有所付出;有的東西別人得到了自己就一定會失去。其實很多時候幫助別人,並不一定就意味著自己吃虧。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一生行善無數的基督徙,臨終前有一位天使特地下凡來接引他上天堂。天使說:“大善人,由於你一生行善,成就很大的功德,因此在你臨終前我可以答應你完成一個你最想完成的願望。”
大善人說:“神聖的天使,謝謝你這麼仁慈,我一生當中最大的遺憾就是:我信奉主一生,卻從來沒見過天堂與地獄究竟像什麼樣子?在我死之前,你可不可以帶我到這兩個地方參觀參觀?”
天使說:“沒問題,因為你即將上天堂,因此我先帶你到地獄去吧。”大善人跟隨天使來到了地獄,在他們麵前出現一張很大的餐桌,桌上擺滿了豐盛的佳肴。“地獄的生活看起來還不錯嘛!沒有想象中的悲慘嘛!”大善人很疑惑地問天使。
“不用急,你再繼續看下去。”過了一會,用餐的時間到了,隻見一群瘦骨如柴的餓鬼魚貫地入座,每個人手上拿著一雙長十幾尺的筷子。每個人用盡了各種方法,嚐試用他們手中的筷子去夾菜吃。可是由於筷子實在是太長了,最後每個人都吃不到東西。
“實在是太悲慘了,你們怎麼可以這樣對待這些人呢?給他們食物的誘惑,卻又不給他們吃。”“你真覺得很悲慘嗎?我再帶你到天堂看看。”到了天堂,同樣的情景,同樣的滿桌佳肴,每個人同樣用一雙長十幾尺的長筷子,不同的是,圍著餐桌吃飯的是一群洋溢歡笑,長得白白胖胖的可愛的人們。他們同樣用筷子夾菜,不同的是,他們喂對麵的人吃菜,而對方也喂他吃菜,因此每個人都吃得很愉快。
可見,與人為善是我們在尋求幸福,尋求成功的過程中必須遵守的一條基本準則。在當今這樣一個合作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更是一種互動的關係。隻有我們先去善待別人,善意地幫助別人,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從而獲得他人的愉快合作。
孟子曾經說過:“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報的人,往往容易獲得成功;而那些自私吝嗇、斤斤計較的人,不僅找不到合作夥伴,甚至有可能成為孤家寡人。有人會問:怎樣才算與人為善呢?與人為善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包括相當廣泛的內容,比如關心他人,當朋友遇到困難的時候,主動伸出友誼之手;尊重他人,不去探究他人的隱私;不在背後議論、批評他人;善於和別人溝通、交流;善於和那些與自己興趣、性格不同的人交往;承認對方的價值和努力,對於錯誤要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總的說來,善待他人的最重要原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事要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如果你能遵從這個原則,你將擁有許多朋友。
有人說良好的人際關係不是行動上做出來的,而是從心底裏“流”出來的,這句話很有哲理。它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以誠待人,事事以自己的心靈為準則,用“心”和他人交往。
有句話說得好:“幸福並不取決於財富、權利和容貌,而是取決於你和周圍人的相處。”你想做個幸福的人嗎?那麼就從與人為善開始吧!
懂得善待他人,也就懂得了善待自己。
心靈小貼士:
生活就像山穀回聲,你付出什麼,就得到什麼;幸福就像農民種地,你耕種什麼,就收獲什麼。幫助別人就是強大自己,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別人得到的並非是你自己失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