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活著就有希望 希望之光就在眼前
大詩人但丁曾給“悲劇”下過定義,他說,悲劇就是生活在願望之中而沒有希望。
自從你降生到世上的那一刻起,不管你願不願意,一生中將要經曆許多的挫折和磨難已成了不爭的事實。此時你可以選擇退縮,也可以選擇一往直前。隻是不論你退縮或前進,坎坷的道路已經踩在了你的腳下,畏縮不前,坎坷、泥濘永遠在腳下,如果在希望的指引下邁出步伐,前麵可能是一片陽光。
如果你是一個聰明的人,最好的做法應該是審視自己目前所受的挫折甚至失敗,使挫折成為成功的階梯,從此出發,重建自信,重新加入生活的戰鬥。
幾年前,美國財政部長阿濟·泰勒·摩爾頓對南卡羅來納州一個學院的學生發表演說。這個學院規模不大,整個禮堂坐滿了學生,他們為有機會聆聽一個大人物的演說而興奮不已。
演講開始,阿濟·泰勒·摩爾頓走到麥克風前,掃視了一遍聽眾,說:“我的生母是聾啞人,因此沒有辦法說話;我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也不知道他是否還在人間。對我來說,生活陷入艱難之中,而我這輩子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棉花田做事。”
台下一片寂靜,聽眾顯然都驚呆了。
“如果情況不如人意,我們總可以想辦法加以改變。”她繼續說,“一個人的未來怎麼樣,不是因為運氣,不是因為環境,也不是因為生下來的狀況。”她重複著方才說過的話,“如果情況不如人意,我們總可以想辦法加以改變。”
“一個人若想改變眼前充滿不幸或不盡如人意的情況,那他隻要回答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希望情況變成什麼樣?’確定你的希望,然後就全身心投入,采取行動,朝著你的理想目標前進即可”。
阿濟·泰勒·摩爾頓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發是:隻要你心中有希望,成功的彼岸就不會再遙遠,它能指引著你認清自己的方向並走出一個成功的人生。
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奶奶,在她26歲的時候,丈夫外出做生意,卻一去不返,是死在了亂軍之中,還是病死在外,還是像有人傳說的被人在外麵招了養老女婿,都不得而知。當時,她唯一的兒子隻有5歲。
丈夫不見蹤影幾年以後,村裏人都勸她改嫁。沒有了男人,孩子又小,這寡守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她沒有走。她說,丈夫生死不明,也許在很遠的地方做了大生意,沒準哪一天發了大財就回來了。她被這個念頭支撐著,帶著兒子頑強地生活著,她甚至把家裏整理得更加井井有條。她想,假如丈夫發了大財回來,不能讓他覺得家裏這麼窩囊寒傖。
這樣過去了十幾年,在她的兒子17歲的那一年,一支部隊從村裏經過,她的兒子跟部隊走了。兒子說,他到外麵去尋找父親。
不料兒子走後也是音信全無。有人告訴她說兒子在一次戰役中戰死了,她不信,一個大活人怎麼能說死就死呢?她甚至想,兒子不僅沒有死,而是做了軍官了,等打完仗,天下太平了,就會衣錦還鄉。她還想,也許兒子已經娶了媳婦,給她生了孫子,回來的時候是一家子人了。
盡管兒子依然查無音信,但這個想象給了她無窮的希望。她是一個小腳女人,不能下田種地,她就做繡花線的小生意,勤奮地奔走四鄉,積累錢財。她告訴人們,她要掙些錢把房子翻蓋了,等丈夫和兒子回來的時候住。
有一年她得了大病,醫生已經判了她死刑,但她最後竟奇跡般地活了過來,她說,她不能死,她死了,兒子回來到哪裏找家呢?
這樣說著的時候,她那布滿皺褶的滄桑的臉龐,即刻變成像繡花線一般絢爛多彩的花朵。
希望還是一劑良藥,它能慰籍孤獨的靈魂,去勇敢地接受已經殘缺不全的人生。希望是永恒的喜悅,它就像人們擁有的土地,年年有收益,是用不盡的、最牢靠的財產。希望,如同埋在土地裏的種子;希望,深藏在趕路者的心中;希望,是人們對人生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其實,苦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麵對苦難失去希望,失去應有的鬥誌,站在苦難麵前萎靡不振,趴下去後再也不想爬起來。但是,你如果對這些困難無所畏懼,積極地朝著希望前行,逆境反而可以成為動力,帶你駛向理想的目標。
心靈小貼士:
希望就像一個燈塔,在人生的道路上潛移默化地指引著你向前走去,因此,隻要心中有希望,人生的坎坷和曲折會變得不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