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好好活著,因為有愛 正確處理感情和理智的關係(1 / 1)

第八章 好好活著,因為有愛 正確處理感情和理智的關係

人們渴望美好純真的感情,但又希望用理智來控製情緒。有了理智,可以將刻骨的深情埋在心底;多一分理智,少去了我們走火入魔的機緣。這個關係處理妥當,對家庭以及人們的身心健康是一種積極的促進作用,反之,則會禍患無窮。

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鍾情,妙齡女子誰個不善懷春,這是人性中的至潔至純的情感。正所謂,“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金庸先生的武俠名著《神雕俠侶》後,知道了李莫愁的故事:她在麵對昔日情人的背叛後,就是由於割舍不掉那份對她來說刻骨銘心的戀情,而遷怒於昔日情人,並將她那滿腔毒怨發泄到昔日情人無辜的妻子身上。雖然她是極度重視她的那份感情,但也是她缺乏理智的表現,她不但毀了昔日情人一家,自己也做繭自縛,終生在情感的漩渦裏苦苦掙紮。

一個人如果能夠愛到把自己和對方以及無辜的人都葬送的境地,的確讓人心悸、不寒而栗了。假如這時能夠多幾分理智,能正確處理感情和理智的關係,也許,慘劇就不會發生。可見:愛是美酒、也是毒藥,飲之太過是會傷及自身和無辜的。這正如人們常說的:愛之切,傷之痛。

可是,癡戀的人往往是義無返顧地投入了自己的全部情感,而忘了理智,這情感如火似焰,如果保持了適當的距離,是溫暖、是眷戀;如果沒有了距離就是烈火、是酷刑,是會把雙方都燒成灰燼的。

而理智的人從外表看來可能沒有太多的情感流露,就如同一位無情人,所以似乎看上去也沒有太多的痛苦,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本來就對感情淡漠,隻是因為他們深深地體會著感情世界的細膩與深奧。事實證明,那些真正刻骨銘心的感情是能經得起歲月考驗的,是理智戰勝不了的。

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在顏回死後,孔子表達了自己最沉痛的哀思。《論語》記載道:“顏淵(即顏回)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孔子說,我不為這個人悲傷,還為誰悲傷呢?在安葬顏回時,孔子又以一個知音的角色出現了。顏回的父親和孔子的弟子都想以較富貴的禮節安葬顏回。

當顏回的父親請求孔子買掉車子為顏回置辦外棺時,孔子這樣說:“不管有才能或者沒才能,但總是自己兒子,我的兒子鯉死了,也隻有內棺,沒有外棺,我不能買掉車子為他買棺,因為我也曾做過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

最終孔子的弟子依然以厚禮埋葬了顏回。孔子心知這違背了禮節,於是說,顏回把我看成父親,我卻不得把顏回看成兒子,這不是我的本意啊。當年孔子的兒子孔鯉死時,也是薄葬的。說明孔子並不以不厚葬為無禮。而弟子的行為恰好違背了他的意思。假如顏回還活著,一定會反對這種行為。

孔子那合乎仁德的情感才是可取的,而不合於仁德的“惡”的情感當是予以拋棄的。誰了解自己的感情,誰就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感情,誰就能合理地使用它們,誰就能自己操控、駕馭它們。誰要是不了解自己的感情,就隻能無助地聽任它們的擺布,被感情奴役。因此,學習了解自己的感情,是理智地對待感情的第一步。事實上,在你開始注意自己的感情的時候,一個有積極作用的改變正悄然發生。例如,在感情低落的時候,注意一下自己,它究竟會對你的哪種感覺產生影響,從而又使你擺脫這種感情低潮?

這是說一個人在憤怒、失望的時候,失去對自己的控製。誰斷言自己處於這種狀況,誰就會驚訝地發現,感情竟然能使他自己失去控製。“超越自我”這個詞,從字麵上理解,其意思是這個人以局外人的身份來觀察自己,來評論自己的感情。這個時候他與他自己之間存在某種程度上的距離,是以一種鳥瞰的方式來打量自己。

古往今來,有很多人由於不能理智地控製自己的感情,輕則妻離子散,重則家破人亡。那麼,如何處理好情感與理智的關係呢?我們可以打了個比方:感情就像水庫裏的水,而理智就如同水庫的閘門,理智的“閘門”要有計劃地開啟,讓情感之“水”有計劃的排放,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如果理智的“閘門”牢牢的關住,情感的“水”在“水庫”裏越聚積“水位”越高,“水位”越高壓力就越大,久而久之,會衝破水庫的大堤,淹毀農田和村莊,最後導致生命的傷亡和財產的損失;如果理智的閘門毫無計劃,任意開啟,任意排放,那麼,不但會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

溫馨小語:

合情合理,才會情理交融,這才有最完美的境界。就像男人和女人,陽和陰,雖然矛盾,但永遠不可分割,隻有在認知的基礎上不斷平衡和協和感情和理智,讓二者相互達到統一,才會有相對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