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菜根譚》原是明代洪應明的一本語錄體作品,語句有著楹聯般的工整、詩詞般的合韻、歌賦般的唯美和警句般的睿智,隻言片語,便描繪出了世態人情。在中華文化圈內廣泛流傳。它在修身、處事等方麵提出的準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
《菜根譚》中的“譚”通“談”,書名的由來,是出自宋儒汪信民所說“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一句。作者取這句話為名,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細細咀嚼不同菜根,品嚐不同滋味,就像慢慢品嚐人生的滋味。化大俗為大雅,變腐朽為神奇,清雅超逸,特標一格,在洞察世情之餘,點化人間萬事。以菜根為喻,以小見大,意義在於揭示人的立身之本。同時,運用菜根之清苦曆練,來比喻自己曆經人世滄桑後所獲得的一種超逸、通達之品格。
古語有雲: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為人處世之道,從本質上而言就是要求我們在競爭中揚長避短,避免或減少衝突與對抗,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寬容。關於這方麵,前人早已身體力行做出了大量典範,這些經典的處世技巧無疑也是指引現代人為人處事的圭臬和指南。
《菜根譚》於精微深刻的語言中表現出曠達高遠的智識,這是一位通達於人生的智慧成熟之士為世人所做的奉獻。書中談修養、談學習、談生活、社會現象、人生態度等等,運用充滿審美情趣的佛教與道教思維方法,安閑中有跌宕,疏朗中見筋力,如以霜鋒斷奇岩,露其金玉之質,無非為了使你體味到現實人生中許多的難題隻要定心於自身之錘煉修培,都可以在一片自由揮灑中迎刃而解。此書注重精神修養和為人處事的結 合,在簡明的句子中傳達著一生甘苦的深刻心得,看似隨意寫就,實則雋永悠長,會心處如夜雨山鍾,曆曆暢於胸次。古人說:莫將容易得,便做等閑看。因為隻有 對它靜心玩味的人才能領會,才能去把握和實踐。正如古人雲:性定菜根香。隨著久練世事的先哲去達到心意澄澈,則本書之風味遠勝俗書處也自必心下了然。
本書將原作分為修養身心篇、為人出世篇、交際應酬篇、閑適逍遙等篇,將前人對人生百味的體驗,對世事滄桑的長歎,以及處世經驗的沉澱與累積皆融於其中,輯成一部有助於提升世人思想修養的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