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3-2315:47:20
有一千年了吧,咱們總是站在皇帝一邊看曆史,滿腦子打江山、坐江山;或也應該站在臣民百姓一邊,看看怎樣才能把小日子過好。於是發現,還真不容易。
——題記
日期:2021-03-2316:49:52
導言(1)
西漢功臣是照亮中國曆史天空的一個璀璨星群。
咱們給予皇帝的關注已經太多、太多,尤其是那些位開國皇帝,差不多可謂人盡皆知、兆民景仰。給予臣民百姓的關注又太少、太少,便是皇帝身邊的臣子,也多是因為關注皇帝才關注到他們,一鱗半爪、一閃而過。原本就缺少關注的臣民百姓,又被長期固定在皇帝身上的高光、強光、追光給黯淡了、忽略了。
中國的曆史記載本就源於封建貴族的家譜,所記載的本就是各家貴族領主的言行。領主之外的成員、族中平民、隸臣妾奴仆無論多麼優秀,都隻能是背景。亦即,芸芸眾生在咱們的曆史上從一開始就很不容易得到關注。
但家譜可能又是每一個封建貴族“大家”都有,天子、公侯、大夫、士,家家都有、各記各的。普遍性無意之中就彌補了壟斷性的缺陷——同樣一件事情,好多家都有記載;在你家是芸芸眾生在別人家可能就是堂堂祖先,在你家有所避諱的在別人家可能正是王者榮耀,事情的本來麵目便總是能留在曆史上。
然彌補不等於公開。家譜就是家譜,不是出版物,那個時代也還沒有出版物,最多相當於家族檔案,都鄭重其事藏在各家各國的宗廟裏,一般人、一般情況看不到,隻有家、國意義而沒有社會意義。
家譜的社會意義可能是從孔子開始的,所謂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老先生雖然是第一家民辦大學的校長——當然也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家大學的校長,是校長諸公的祖師爺——可怎麼就能那麼厲害?!
他等於把數百年來一直藏在魯國宗廟裏的魯公家譜編輯出版了,還作為孔子大學的教材公開使用,也就是掌握了解釋權。不僅亂臣賊子懼,正人君子也懼。人活一輩子誰沒點羞於啟齒的事情,自家不記的別人家都記著,一旦公開出版,所謂避諱就成掩耳盜鈴了,還如何麵對後世子孫保持祖宗的威嚴?!但天子式微、禮崩樂壞,魯公自己已經顧不住攤了,隻能聽之任之。(老夫子哀歎禮崩樂壞,可沒有禮崩樂壞他又怎能輕易做春秋?在這個意義上,正是禮崩樂壞成就了老夫子。)
孔子的行為很快形成羊群效應,各國的家譜都成為了公開讀物。那可能是史上第一批公開圖書。讀書人隻要舍得下功夫,差不多都可以成為王者師,或指教王侯,或坐傲王侯。諸侯試圖兼並或試圖抵禦兼並的時候,大都得找他們谘詢一番、尋找點依據。例如季氏伐顓臾,就得通過孔子的學生間接給孔子打個招呼,聽聽意見、看看反應。那是中國的讀書人最為風光的時代。
自孔子以下春秋戰國數百年,這一做法成為社會習慣、政治透明度空前絕後,是伴隨著學在官府的改變而發生的重大改變,也就是孔子對古代政治的重要貢獻,更是被長期忽略的重要曆史現象。不然,為何隻有春秋戰國數百年形成了百家爭鳴?此前虞夏商周數千年為何沒有形成百家爭鳴?此後曆代皇朝兩千年為何也沒有形成百家爭鳴?
這一時期諸侯國、家的史官為何那麼厲害?也是因此。當時還沒有想到保密期限這樣的緩衝措施,之前等於是永不開放,之後一旦記在史冊上就等於直接曝光。今天幹的事情,明天就可能公之於眾。這對大大小小的貴族君主形成了有力約束,同時成為華夏文明很重要的傳統。壓力之下,諸侯國君程度不同都成為了梁惠王——努力想要當個好國君又苦於得不到社會理解。那又是中國的國君最為難做的時代。國君的難易和讀書人的風光呈現負相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