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一個綿延八百裏的山脈,相傳是太上老君降服青牛的地方,也是道教的聖地之一。卻說伏牛山中有一個道觀,名為玉清觀,道觀占地三十多畝,有六十多名道士,平日裏,也接受信眾的朝拜,看起來像是一個非常普通的道觀。
可道觀四周的鄉民卻知道,這不是一個普通的道觀。首先這個道觀雖然占地隻有三十多畝,卻還擁有六千多畝山林,而這些山林是不允許信眾進入的。如果有山民誤入其中,就會被打昏,最終從玉清觀裏走出。
其次就是玉清觀收徒太少,一個有著六十名道士的道觀,按常理來說,每年至少要收兩個弟子才能夠保證人數不減少,但是數十年來,玉清觀僅在方圓百裏內收了不超過五個的弟子!
再就是玉清觀的死人太少,數十年以來,玉清觀火化的道士也不超過五個人,所有這些疑點都指向了一個問題:玉清觀裏居住的應該是仙人,至少不是普通人。
這個結論得到了一些追求長生的好事者的狂熱追捧,於是他們中有些人不辭辛苦前去求師,其結果卻是非常悲慘:幾乎所有人都被轟了出來。
就在大家火熱的心變成了一種仰望後,不知道為什麼,這一年,山門一直關閉的玉清觀突然傳出話來,說是要收徒,而且要收四十名十二歲以下的孩童做弟子!這下子玉清觀周圍百裏的人們都轟動了,他們拖兒帶女前來一探究竟。
玉清觀的突然舉動也讓一些人感到奇怪:現在雖不說是盛世,卻也是太平年景,餓不著也凍不著,誰還會讓自己的孩子去當道士。可玉清觀的舉動還非常像回事,連續放出風說要收四十名弟子!這些人雖然有些疑『惑』,但也忍不住去玉清觀看看。
收徒的這天,玉清觀的門口人山人海,甚至一些人看到商機,在山道的四周做起了生意,這讓原本十分狹窄的山道變得更加擁擠。
玉清觀的門口更是人山人海,大門的兩邊各擺了幾張桌子,桌子後麵坐著幾個中年道士,他們是這次收徒的考官之一,其任務將合適的人選送到後堂再次篩選。
一個全腮胡子的大漢擠到桌子前麵,賠笑道:“道長你看我怎麼樣?”
中年道士斜睨了他一眼,隨手指了指旁邊的一塊牌子,那塊牌子上寫著:“招收十二歲以下的學童”幾個大字。大漢訕訕一笑,紅著臉走開了。
“道長!你看看我侄子怎麼樣?”一個中年男子扛了一個七八歲的孩子擠到了前麵。中年道士『露』出沉『吟』之『色』,中年男子馬上道:“請道長務必將我侄子收下:他是個苦命的孩子,父母早亡……”
中年道士看了小孩幾眼,又看了看麵前的白『色』圓球,問身邊的道士:“你看?……”,那個道士也『露』出了沉『吟』之『色』:“全靈根?不是很好,還是滿靈根?……”
中年道士看了看中年男子,好似下定決心一樣,問道:“他叫什麼名字?”
“苟博約!”中年男子連忙答道。
中年道士一愣,遂即笑道:“苟博約是吧?!進去複查吧!另外,你這個做伯父的也不要走遠,如果他複查通不過,你還要把他領回去的!”
中年男子一邊陪笑一邊點頭道:“是,是!……”
中年道士取出一張紙寫下了一些字,然後交給了身邊站的那個青年道士,讓他將苟博約帶到一邊。
就在這時,中年道士似乎感覺現場有些擁擠,便站起身來,大聲讓那些落選的小孩的親人馬上帶著孩子下山,可是有些沒有被選中的孩子的親人們卻跪在地上流著眼淚不肯離去,沒有辦法,中年道士隻能吩咐身邊的道士趕他們下山,以免耽誤了他們的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