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的顏色有很多,不同的人眼裏藏著不一樣的顏色。那麼,你眼中的世界是什麼顏色呢?
我們眼中世界的顏色,即是我們情緒所創造出來的顏色。紅色代表憤怒,紫色代表憂鬱,藍色代表快樂,粉色代表愛慕,灰色代表厭惡等等。
人的不同情緒創造人的不同麵,被過多情緒包裹的人產生多麵性,而一個人的外在表現由長時間占據心理的情緒主導。開心樂觀的人往往能更適應群體,抑鬱內向的人則通常獨處。積極向上的人會更容易被接納,頹廢消極的人則不怎麼受歡迎。而長時間被負麵情緒所占據的人,加之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會慢慢的與這個世界遠離,甚至憎惡這個世界。
漸漸的陷入了這個世界的另一端,那個陽光照不到,旁人進不去的角落裏。憎惡到一定的程度,人的性質就會發生改變既善惡。
那人原始性質是善是惡呢?是孟子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還是荀子提出的性本惡?
在我看來,人之初,並不是性本善的,我們從遠古時期人類的生存模式就可以看得出來,在弱肉強食殘酷的世界裏,其實人和其它動物並沒有什麼區別,從捕殺獵物吃生肉、吃野菜,到混亂的交配繁育後代,甚至於當人的生命瀕臨在死亡邊緣無食果腹的時候還會吃掉弱小的人類,這種“野蠻”是由後期的“文明”把它漸漸改造過來的。
所以說,人“本性的善”大都是由後天的各種規矩製約出來的。
我們都知道小孩子大都是性格頑劣且喜歡調皮搗蛋,你不想他去做的事他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有很大的侵略性,會搶奪或者破壞其他孩子的玩具,即便他不喜歡。經過後天家長的教育,規矩的桎梏才壓住了自己的欲望,所以人的本性為惡,因為凡是沒有經過教養的東西不會是善的。
成善不容易,但變惡往往隻是一瞬間。
你可能會不忍心踩死路上一隻不起眼的螞蟻,但當你麵對蚊蟲叮咬時你卻恨不得將它碎屍萬段。你不踩死螞蟻是因為你的潛意識,你後天修養的道德告訴你它也是一條生命,而當這個東西對你造成傷害或者困擾時,你的惡主導了你的潛意識,拋開了所有的道德修養,你的潛意識告訴你要殺了它,這就是本性。
所以,善惡往往是一瞬間的。
但是善惡終究是我們自己定義的,我們所認知的善人在我們看來的惡人眼中也是惡人的角色,善人惡人的定義在不同的立場,同時扮演著相同的角色。你可以給我定義成善,也可以把我看做是惡。而法律的出現,就是為了更好的區分善惡,當然我們執行更多的是善的法律,因為法律就是為了懲戒惡而出現的。
至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並不是片麵的定義,也並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而是依據這個人的行為,對我們身邊的人,我們這個社會,甚至於整個世界來說是否造成了無法接受的結果或者是不可估量的傷害來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