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有時候也是需要對自己的想法妥協的, 如果不想到時候被人罵得狗血淋頭還是不要太過固執己見比較好,這種行為真的稱不上是明智。樂文小說|

“.....”布特龍沉默,他還真沒考慮過這個問題,作為一個歐洲的藝術導演,他想的也隻是怎麼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 所以對原著進行了加工跟改編。其他的還真是沒有想那麼多。

“如果你想要這部電影在歐洲大麵積上映,甚至是不被抵製的話,我覺得你最好還是再考慮一下劇本的問題。”熱內提醒他。

“你考慮清楚這件事,原著小說影響力太大, 同為改編作品, 波蘭斯基就聰明多了。”

熱內覺得大師能夠被稱為大師不是沒有理由的,光從題材上麵的選擇就能看出來一些端倪。都是二戰時期的題材, 波蘭斯基也選擇了拯救這個主題, 但跟布特龍不同的是, 他選擇的方向順著原著的脈絡是向人性深處挖掘, 而不是違背原著的精神更改作品的內核。從立意上麵他就不如波蘭斯基,仔細翻看劇本之後就會發現電影裏麵的人物的感情太過流於表麵跟生硬了。

不過在電影的男女主角的選擇上麵布特龍倒是做的不錯,雖然瑪格麗特是他推薦給對方的,但他能夠下這個決心也確實有足夠的魄力。就跟阿德裏安·布羅迪這個猶太人出演斯皮爾曼一樣, 選擇一個猶太人的女主角對電影在歐洲的推動也很有幫助。說不定就會在國際獎項上麵有所斬獲,尤其是在法國戛納跟德國柏林這兩個電影節上麵,電影的題材確實很有優勢。

但還是那句話,有些東西是不能碰觸的,盟軍國是絕對不能夠在這種電影裏麵成為反派角色的, 即使大家都知道其實法國的壞蛋一點兒也不少。可誰叫這是一個有原著小說的電影呢?作者還是個法國人,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糾結在一起事情就比較複雜了。

說白了,就是導演的功力不夠!布特龍本身的能力不足以支撐他完成這種深度的電影,他挖掘的方向是橫向的而不是縱向的,所有的東西全都擺到了台麵上,缺乏留白。這麼一來就很尷尬了。

他拚命想要表達的東西其實並沒有表達的那麼清楚,電影最後的結果就變成了為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惋惜而不是去關注更深層次的內因,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

熱內重新認真的翻閱了一邊劇本之後得出了這個結論。結合他對這位前輩的了解,他已經大致能夠得出電影上映之後觀眾們的評價,結果大概是不會那麼美妙的。而且這畢竟是法國人寫的小說,開始的時候他隻是知道布特龍想要翻拍這部電影就興衝衝的向他推薦了瑪格麗特這個非常合適的女主角,並沒有仔細的翻閱過劇本,現在認真的逐幀看過去,心裏也忍不住有點兒別扭。

對於一個接受能力非常強的商業化導演來說都這樣,別的法國人的反應就更加可想而知了,熱內真是覺得老友這是要完的節奏。太作死了!

“翻拍片?”盧克愣了一下,二戰題材電影的翻拍片?

“1949年的《沉靜如海》。我很喜歡的一部法國小說,本來還以為拍不了了,但是沒想到事情有了轉折。”這可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瑪格麗特感歎。

她也沒想到皮埃爾·布特龍居然會真的修改劇本,這對於一個藝術至上的歐洲導演來說挺不可思議的。

“其實沒你想的那麼困難。有時候人在一個環境中對外界消息的接收是有滯留性的。”熱內喝了一口咖啡對瑪格麗特說。

做導演這一行的,妥協也是一種能力。沒人提醒的時候布特龍不會想到一些事情,但一旦有人把事兒挑明了,他又不是傻子,能看不清自己所處的位置嗎?相比較起拉斯·馮·提爾這種口無遮攔,肆意妄為的類型來說,布特龍還是挺有理智也有分寸的。當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落到一個投入市場連水花都濺不起來的地步。甚至操作不好的話對他本人都有影響。

所以在考慮了幾天之後他就開始了著手修改劇本的事項。大體上是沒有什麼變動的,主要還是刪掉了那位出現的莫名其妙,消失的也莫名其妙的表哥的戲份,弱化了原來的那種唯美的色彩,向原著靠攏,讓整部電影側重於戰爭的殘酷。至於剩下的愛情故事,布特龍並沒有大幅度進行變動,隻是處理的更加隱晦,這是他電影的內核。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看電影的人不止一千個,當然也會發現他試圖表達的東西。這跟原著並不衝突。沒辦法,布特龍實在是不想讓自己的電影明明哪裏都好,最後卻得不到應有的榮譽,這純屬是在他心上插刀,相對比較起來,修改劇本就不是那麼令人難以接受的事情了。

而且能夠撈到瑪格麗特·簡來當女主角這種事情真的是天上掉餡餅的事情,他當然要盡力的挖掘對方的長處。作為一個在藝術上麵相當有追求的導演,布特龍當然也希望自己能夠跟那些演技出眾,能夠完美的呈現自己想法的演員合作。

瑪格麗特·簡是他很喜歡的一個女演員,布特龍始終覺得她不像是一個美國人,更像是一個歐洲人多一些。比起那些太過直白,一眼就能看到底的美國電影演員來,瑪格麗特·簡有種讓人看不透徹的美感,她就像是一本永遠都翻不完的書,吸引著人不斷的去閱讀。尤其是在她拍了《天使艾米麗》之後,布特龍就更喜歡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