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時空流沙(1 / 2)

時間:3014年的4月4日

地點:母星地球華夏貴省某處深山

今天是華夏俗稱的清明,是在世人緬懷已故祖先的重要日子。

古有詩雲: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可惜,近幾日來不僅未能見到紛紛的細雨,反而還豔陽高照,那炙熱的陽光似乎把時間帶入了盛夏,帶入了那個讓人心煩氣躁、焦躁不安的火辣時節。

貴省某處,在連綿不斷的千山綠水之間,屹立著一座非常科幻的城市,它有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做宇城。

說起宇城,就不得不說一下它的發展史。自2016年華夏建成號稱世界最大的天文望遠鏡以來,宇這個字就在這裏落地生根。時間流逝,風雲變幻,一千年來,當初的天文望遠鏡成了一個城市的地標、古建,而它的功能也逐步由這座城市所分解代替。

在這座城市裏,流傳著無數的故事,從人類第一次發現可生存的星球,到第一次預警外太空入侵,它一步一步成為了人類瞻仰、膜拜的地方,也一步步讓人類尋找到了可以遨遊宇宙的能力。

今日,在人類認為最為重要的城市裏,在那間發布過令人無數驚喜的房間裏,此時卻有上千人在緊皺眉頭,時時刻刻注視著從外太空探頭發來的數據。

“小李,楊院士到了嗎?”房間裏麵,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對身邊的秘書詢問道。

“主任,楊院士已經到達三號停機位,還有五分鍾便能達這裏。”小李看看手中一直拿著的藍光電腦,確認道。

“嗯!”主任微微點頭。

五分鍾過去,房門如約被人打開,一位四十多歲的男子,在眾人的擁護下,走進了房間。該男子名叫楊斌,為華夏首席科學家。

說起首席科學家,或許大家會想到華夏的中科院,想到在那些不同領域做出成績的頂尖科學家們。

但是,在3016年,一個國家裏能被稱為首席科學家的有且隻有一位,這個稱謂不僅代表著一個國家最為頂尖的科技力量,同時也代表著一個國家未來科技將要發展的方向。

研究表明,在不影響人類正常思維、生活的情況下,一個智商在100左右的普通人,他的大腦能永久儲存相當於電腦硬盤1500t的知識。早在300年前人類便用這種方式擺脫了傳統的教育模式,知識也不再由中獲取,雖說學校依舊存在,但是老師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引導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擁有一個強大的體魄。

話說大腦儲存知識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卻是無限的,同時1500t的存儲能力隻是相對於普通人而言,世界那麼大,總有些人要打破這個界定,其中楊斌就是最為突出的一個。

他不僅在25歲成年時完成了幾百種學科的知識儲備,同時在六十四個科學領域裏麵做出了突出成績,他被譽為華夏有史以來最為厲害的科學家,也被人類聯盟譽為最強大腦。

“徐主任!現在什麼情況?”楊斌走進房間,並沒有多餘的客套。

“楊院士,這股時空流沙自3月27日10點35分我們監測到以來,它便以每秒500公裏的速度在朝著我方星域移動。於此同時就在今天淩晨的5點57分34秒,我們監測到在這股時空流沙的中心產生了一個直徑超過80米的黑洞,更讓人驚奇的是這個黑洞能不斷吞噬周圍的物質,來加速整個時空流沙的移動速度。”徐主任道。

“具有吞噬能力的黑洞?你們有它的全部數據嗎?”楊斌皺著眉頭,眼望著遠處的大屏幕,稍稍思量後問道。

“有,這是我們太空探頭剛傳回來的最新數據,從數據中可以明顯看出物質在被它吞噬後會產生的質變。”徐主任從秘書手中遞過藍光電腦說道。

楊斌接過徐主任遞來的電腦,用手指滑動著屏幕上的數據。此時無數的人正看看著他的舉動,都在等著他給出的意見或者是命令。

時空流沙是五百年難遇的超宇宙自然災害,它就如同地球上麵的龍卷風一般,具有超快的移動速度、超強的破壞能力、以及超寬的波及範圍。

還記得上一次時空流沙爆發時,雖然它隻是從人類控製的星域擦肩而過,但是即便是如此,還是有近十顆星球被卷入了其中,最後消失在了茫茫的宇宙裏。

雖說楊斌沒有親自感受過時空流沙的威力,但是通過老一輩留下的影像資料,他還是能深切體會到當時時空流沙所帶來的恐怖破壞能力。

而今天所展現在人們麵前的,並不僅僅隻是一場堪稱恐怖的時空流沙,同時在它的中心還有一個極不穩定的黑洞,這樣一個綜合體,所能產生的破壞能力就不單單是用1+1等於的2的方程式來衡量,或許是2的倍數,亦或許是2的n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