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百年逍遙(1 / 2)

“各位尊客請回吧,我家先生習慣了閑雲野鶴,曾言不與世俗爭名奪利,居不得高廟堂。”一妙齡小童子畢恭畢敬的行了一個禮,一行人便歎了一口氣怏怏不樂的離開了逍遙津。

這已經是今天的第十六波了,逍遙津最近是賓客滿門,一波又一波的士族豪貴,江湖名客,寒門士子。

童子們迎來送往的,好不熱鬧。

“逍遙先生是否能給在下一份薄麵?”塵土飛旋過後,又是一輛裝飾豪華奢侈至極的馬車停了下來,遮簾掀開一青衣公子探出頭來,緩了一下,身體似有不安。兩旁站立的侍從趕忙上前攙扶,青衣公子揮了揮手示意侍從退下。待青衣公子緩緩走下馬車,便立即畢恭畢敬且又謹小慎微的向接待自己的童子行了一個禮。

童子們湊上前去仔細的打量著眼前的這位身著青衣,麵容俊朗的公子。心裏都在嘀咕著,這位公子看上去並不像其他前來的祈事的客人一樣浮躁不安。妙齡小童子則是在心裏思索了一下,這位公子並沒有按照常理自報門楣,可是不速之客?便先是趕緊還禮,然後便是像打發其他前來逍遙津的客人一樣。說了一些客套話,便將青衣公子的話給擋了回去。

“打攪了。”

見妙齡小童子並沒有給自己繼續說話的機會,青衣公子也是淡淡的說道;然後便轉身由兩旁的侍從扶著上了馬車,剛坐立下去,便“咳咳咳...”的咳嗽個不停。侍從見狀,頓時手忙腳亂起來,立即吩咐車夫折回。

馬車疾馳著朝來時的方向而去,童子們也收拾了一些情緒,準備接待下一波甚至是更多的前來逍遙津的客人。妙齡小童子則是不免又在心裏犯起了嘀咕;“這位公子看上去似乎是有頑疾在身。莫非這位公子並不是前來祈求先生為其解疑答難的,可不顧身體欠安仍舊奔走了這麼遠前來逍遙津是為何,難道是為了治病。”

“事在身,病在心。”妙齡小童子喃喃道;“逍遙先生雖能解天下難事,卻無法使一人浮世心安。”

能解天下難事?這個逍遙先生是何人,而逍遙津又是何方!?

逍遙津,百裏臨江。地處大齊王朝,北秦國與北燕國之間,屬於是三國交界的無主之地。在這百戰亂世之中,逍遙津的安然存在而不受戰火滋擾,實在是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咋舌的奇跡。三百裏逍遙津猶如一個人間仙境,被一團薄薄的雲霧所籠罩著,有人說像是蓬萊仙島,有人說像是海市蜃樓,還有人說像是王母娘娘的瑤池。可惜說這些話的人都沒有進去瞧瞧,而每一個進到逍遙津的人卻都不是前來欣賞這個絕世美景的,真是糟踐好東西。在逍遙津的南邊,是一座橫臥江左大地,猶如臥龍,將來要揮動天下鼎鎮亂世的八公山,而作為三國界河的霽水則是橫貫三百裏逍遙津而過。將逍遙津一分為二,從名字上可以看出,逍遙津的本用是渡口。圍著自西來而東去的霽水化作了兩部渡口,一南一北。沒有船舶停渡口,商船即便是誤入霽水,順霽水而下穿過逍遙津則也會在出口之處將之前趴在船幫子上大呼大叫的看到的逍遙津的一切忘得幹幹淨淨。

這不奇怪,逍遙津的南北渡口雖然已經百年未做泊船之用,那是因為逍遙津主人所做之事。本就不同,渡口不泊船。

南渡用來渡人,北渡則是渡世。

三百裏渡口,是不是有些大了。

如果和逍遙津的主人逍遙門所做的生意來比,這個三百裏的渡口可真是不大。逍遙門號稱能解天下難事。

“能解天下難事,口氣是不是有點大了。”經常會有種田的老百姓在阡陌之間閑聊時發出這樣的感慨。一個江湖門派,何德何能。

“凡是能立與天地之間的事,便能解與這乾坤之中。”

和那些不諳世事的老百姓一樣,也會有一些前去逍遙津的尊客向小童子發出詰難。質問為何逍遙津敢以江湖之身遠及廟堂之高。每到這時,小童子們便會不慌不忙的告訴這些客人,雖然在這三百裏逍遙津裏,又是江湖門楣。逍遙門卻並沒有缺席天地下任何一個角落發生的任何一件事情。這也是為什麼逍遙門敢染指這個普天之下甚至是金陵城中天子都不敢多問的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