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最終章(1 / 2)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靜無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華秘文》論述止念之法時說:“但於一念妄生之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裏回思則不怒,喜裏知抑則不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心求靜必先治眼,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使之歸於心。”即言內觀返照,亦可止念。

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3.息法(命功有為之法,複歸無為)

首先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補充呼出之氣。呼必呼盡,吸必吸滿。吸時小腹圓起,呼時小腹回收,叫做順呼吸。初學吐納必須如此,這樣口呼鼻吸三次。

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齶,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於丹田。務必做到以心領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

開始人的呼吸之氣,並不能直達丹田。人之心髒原有一管,上係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後變為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老子》說:“天地之間豈有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初學氣功為什麼會發生胸悶胸痛呢就是由於行炁不當,把橐龠管衝壞的緣故。所以行炁之時,不可強迫壓炁,也不可強製憋炁。勿執著,勿勉強。隻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間長了,慢慢衝開,自己是有感覺的。

吐納還有一個重要的口訣,謂之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後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於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潤丹田積蓄下來,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隨著行炁,心性漸漸伏下,與腎炁交合。《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內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煉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汩汩有聲,亦可幫助入靜。津液為人養生之寶,益津可化炁,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炁”,肺主炁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造精捷法也。隨著修煉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若非修真之士誰能知之。呂祖喻為“長生酒”,日:“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行炁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氣息自回丹田之內,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這時隻將微意守於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漸將有為之法,歸於無為,先存後忘,知而不守。丹經雲:“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積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休歇,達至無念無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莊子》日:“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中效驗不可思議。

最後神意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氳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靜到極處,但覺炁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之中,是為胎息。《老子》說:“專炁致柔,能如嬰兒乎。”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遠矣。

但是達到如此境界,隨各人秉賦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懶勿怠。《太上老君內觀經》說:“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

養生篇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饑渴,可就地靜心吐納服炁,則無饑渴之感,所謂“炁滿不思食”。種種效驗,日久自知,不必詳述。

2.煉習吐納,最好結合太極拳之類的動功。蓋“有動乎中,必有其靜。”動靜相兼,互相增益。煉武術者,亦可以此作為內功,隻知蠻用拙力,不知以意領炁,以炁領形,終究落於下乘,且於養生無益。

3.《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此法貴在堅持,行立坐臥之間,隨時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時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後,方去尋求氣功療法,一旦病有好轉,卻又置之不理,學者切忌此種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話宜少說,言多傷炁。(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虛其心,實其腹。”所謂“大巧若拙,大辨若油。”內含侈煉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則心安,心安則炁順,試看哪位修養高深之人沒有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