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畢業生求職之路:有人調整定位,有人堅持職業選擇
楊海晨中午吃飯的時候接到了學弟郝宇的電話,楊海晨知道今年碰上疫情,應屆畢業生不好找工作,所以他一看到郝宇的電話,就明白是學弟有疑問需要求助他。
果然,郝宇幾句寒暄過後,就直奔主題,“學長,我今年考研失利了,你覺得我是繼續備考,明年再戰呢?還是先去找工作啊?”
楊海晨考慮再三後說,“如果你有考研的決心,可以繼續備考,也可以先找一份工作,邊工作邊複習,今年是特殊情況,小宇,你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郝宇說,“學長,我隻是有點迷茫,但這點壓力不算什麼,因為我是經曆過生死的人,你知道我是陝西省綏德縣人,我現在給你打這通電話是站在2017年綏德特大洪水災害中衝毀的汽車廢墟上。3年前,還在讀大一的我親曆了家鄉的這場洪水,所以麵對如今疫情下的就業困境,我格外淡然,經曆過生死,就業的壓力其實不算什麼。”
楊海晨說,“你這個心態很好。”
郝宇說,“我也隻是想把當下最困難的處境先熬過去。”
楊海晨關心地問,“你的同學都能找到工作嗎?今年情況這麼難。”
郝宇說,“我的同學們大多沒考研,他們也挺難的。我舍友目前在縣裏的一家美術培訓機構當老師,他真的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想以後有機會再換。我班上最鐵的哥們和朋友合夥開了一家創業公司,做文化傳媒方麵的業務。我還有一個高中同學是藝術生,她本想畢業後去北上廣一線城市發展演藝事業,卻被疫情打亂了計劃,隻好暫時留在家鄉。等到疫情穩定,她還是想去大城市發展。還有的同學受疫情影響待業在家,投了很多簡曆都沒有回音。他們希望能夠早點工作,減輕家裏負擔。隨著畢業日期臨近,班級群裏有關就業的話題也出現得越來越頻繁,讓我們產生了一絲焦慮。有人遺憾地改變了原本的就業計劃,謀求新出路;有人堅持自我,在創業路上辛苦奔波;有人暫時找到一份不是很喜歡的工作,卻仍積極為未來作打算。”
楊海晨聽著這些話,在窗前來回踱步,電視台辦公樓的前麵是一大片人工湖,平靜的湖麵如同一麵鏡子,反射出附近高樓的倒影,自上而下地“壓”在楊海晨的頭頂,如同疫情之下,將要踏入社會的高校畢業生被籠罩在就業、生存壓力的陰影裏。
楊海晨知道,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共874萬人,創曆史新高,與去年相比增加了40萬人。受****疫情影響,不少企業用人需求降低,今年的畢業生麵臨著更加嚴峻的就業形勢。人力市場對應屆高校生的需求同比下降22%,相當數量的企業在春招季收縮甚至取消了招聘名額。據8月13日智聯招聘發布的《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顯示,直至今年6月,平台上仍有26.3%的2020屆畢業生在求職。
麵對工作崗位的大幅度縮減,許多畢業生不得不對未來的計劃作出調整。楊海晨不止跟郝宇這一個學弟有聯係,他知道學妹劉書慧本想應聘小學或初中的教師崗位,但受疫情影響,學校的招聘麵試與考試一拖再拖,這樣的大環境下她開始著手準備考研。她告訴過楊海晨:“本科競爭壓力太大,研究生還是比本科生更容易找到心儀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