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華山穀中滯留了數日後,楊雲和趙佳終於踏上了歸程。
按照以前的計劃,突破到結丹期後楊雲就要籌劃北極之行,之前當然要把趙佳送回去。
兩個人也不著急,一路上遊山玩水的行進,就像一對尋常的江湖俠侶一樣。
天下亂事未定,這一路上正好是複興的陳國和占據天寧城的寧國相交之地,還夾雜著其他一些大大小小勢力,路上遇到不平之事,就出手管一管,看到好景色就流連數日,不知不覺走了月許。
寧王黎俞失蹤掀起了軒然大波,天寧城中亂作一團。大陳長公主李惜珊同時失蹤,又是在寧王的地盤,寧王府上下怎麼也解釋不清這件事情。
兩國邊境之地暗流湧動,雙方紛紛調兵遣將,一場大戰看來不可避免。
李惜珊雖然是陳國掌權之人,但是她的失蹤似乎沒有給陳國帶來多大影響,陳帝李慕河站到前台,在伍丹雲、劉蘊等一班重將的擁簇下,迅速穩定了國內的局勢,大軍源源不斷地向北開拔。
吳國原來是大陳的屬國,但是現在吞並了原來同為屬國的山越和清泉,又出兵收複了北吳失地,同樣的兵強馬壯、士氣如虹,配合著陳國的動作,一起向寧國進逼。
在兩國夾攻之下,又失去了黎俞這個擎天柱,寧國風雨飄搖,沒有人看好寧國在這場大戰中的局勢。
一旦陳國克複天寧城,原來大陳的國土就恢複過半,隻要和吳國的聯盟關係不出現問題,江南的局麵就會徹底平定下來,將來就算陳國不北伐,坐擁江南半壁江山,仍然是當世有數的大國。
至少江南的亂世,終於有了平定下來的趨勢,無數大陳的遺臣孤子為之痛哭流涕。
又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楊雲和趙佳回到了吳國靜海府。
收複北吳失地後,一度有人提出還都東吳城,但是東吳城殘破,即使到現在還沒有恢複元氣,鳳鳴府還是作為陪都。
至於靜海,以前的縣已經提升為府,而且是南吳有數的大府,能在這裏當一任知府,已經成了仕途上難得的資曆,下一步很可能直升中樞。
以前靜海縣的時候,縣中的貴人都居住在城西,城東因為靠近碼頭,成了一些富裕海商購置府第的所在。
楊雲家的府第就座落在城東,到了今天,寧海侯府為首的一批權貴府邸在這裏鱗次櫛比,反而西城稍顯沒落。
東城大街兩側到處都是酒樓茶坊,繁鬧無比,裏麵當然少不了談天論地的閑人茶客。
一個商人模樣的人就著一壺清茶,正在對旁邊幾個子侄輩的人口若懸河。
“你們啊,剛剛從鄉裏出來,光知道這靜海府遍地黃金,這話不假,在這府城裏發了大財的人比比皆是,可是銀子也不是這麼好賺的,要人麵廣,路數熟,心眼活,才能找到賺大錢的機會。我知道你們在家裏都不是嫡子,被打發出來心裏難免有些怨氣,可是不要緊,守著鄉裏那幾百畝地有什麼出息,在靜海府混出了頭,將來風風光光回到鄉裏,誰還能看輕你們?”
“是是,十二叔說的是。”那些小輩連連點頭不止,從茶樓上俯瞰下方繁華的街道,隻覺得目不暇接,榮華之氣撲麵而來。
一輛四匹駿馬拉著的華麗馬車從大街上粼粼駛過,馬車旁還有數名騎馬的侍衛。
看到街上的行人馬車紛紛為這輛車讓開道路,一個子侄開口問道:“這是哪位官家的馬車,路上的人如此尊敬,難道是知府或者同知家的?”
商人嗤的一笑,“這家呀,這家可不是官,是和我們一樣的商賈。”
“什麼?哪家的商賈如此風光?”
“靜海範家,你們沒有聽說過嗎?”
“原來是他們家!”幾個子侄一臉恍然大悟的樣子。
“你們也知道?”這回是商人有點吃驚了。
“嗯,我們來靜海之前,就聽人說過這靜海有四大家族,他們的話比知府老爺都好使,其中就有這範家。”
“你們知道就好。”
“十二叔,你給我們好好講講這四大家族吧。”
“好,說起來這四大家族發家不過十年左右的光景,你知道他們以前都是幹什麼的嗎?”
“不知道。”
“靜海四大家,楊、孟、連、範,當年楊家是小山村裏的寒戶,孟家是個窮酸秀才,連家是海上打漁的,範家光景最好,也不過在靜海縣裏開了個小海貨鋪,你們十二叔我當年還給他們家供過貨,後來呀……”商人口沫橫飛地講了起來。
他說話的聲音不大,但坐在另一個窗戶口的兩個人都聽得清清楚楚。
“嘻,你們家都成四大家族之首啦。”
“嘿嘿,難道你不是楊家的媳婦?”
“唉,我當年在山上學藝的時候,整天就幻想著練一身本領,然後下山懲治幾家惡霸,想不到——”
“想不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