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保家大仙(1 / 2)

上世紀初過年,年味不隻是孩子們放的幾掛小洋鞭和幾個雙響,那是男孩們對年的盼頭。一個男孩子分幾個炮仗,笑聲比炮仗更響,女孩們也穿著新的衣服,紮著紅的,綠的綾子,比著誰穿得更新鮮漂亮。她們的笑臉比蝴蝶結更美,幼男幼女兒在哥哥姐姐們的帶領下,提著燈籠屯前屯後遊玩。那燈光柔和,耀眼。也有的到大河裏,掃掃冰上的雪,露出一塊冰來,然後頭對著燈,屁股對著河晃幾下,說:"尾尾尾尾腚,一輩子不長病。"象是發願,又象對河神允諾。小孩嘛,諸事認真。在童心的世界裏,一切美好的,都是真的。燈籠是用秫稈紮的,紙是用紅色的,綠色的,黃色的,或五彩紙糊上。木板底盤上釘個洋釘,坐上蠟,點著。彩色的光柔和,媚麗。人提著,很遠就能看到。一串串,又一串串,帶著火藥的香味,和兒童稚嫩的笑聲。

然而,更有年味的是過年時家家供著祖宗。不管是家貧還是家富,在屋裏的正北牆上,掛著家譜。而家譜多是山東人繪畫的。年前就有山東人來,全屯吆喝:“家譜掛畫~家譜掛畫~”。其鄉音濃厚。然而東北人大多為山東人之後。能聽得懂那濃濃的鄉音。其畫古樸,有一種神秘且威嚴感。而且鄉情濃鬱,紙上分出格,昭穆分明,記下列祖列宗大名。據說小孩小時會看到祖宗回來的。掛畫下麵是祖宗板,祖宗板上供著貢品,用碗裝著大片的肥肉,饅頭,頂上畫著五彩。也有雜糧,糧上立著類似筷子的木棍。當中放著香爐等。香爐上放著香。祖宗板的兩邊點著蠟燭。晚上,燭光明亮,突突的跳著。傳出蜜蠟特有的芳香。

即供祖宗,那麼年午夜就要給長輩磕頭的。這是中國獨有的孝文化習俗吧。磕頭都是男人們去給長輩磕頭,以示孝敬,長輩給壓歲錢,以示愛護。多數女人們在家。初三以前,異姓媳婦或是不讓串門的,本家的婆婆媳婦可以相互走動,誰家人口多,婦女少的,本家姑娘媳婦兒來幫包餃子。外姓的不用。怕煩了祖宗。

且說伊通河岸邊農安縣境內有一小屯叫哈拉海,這裏屯風古樸,屯中有一少年叫趙景峰。他一生的仇人,從小就欺他的小爺給他起的小名叫哈拉,哈拉,熊,無能的意思。而少年時的哈拉也同意這綽號,因為他要記住這恥辱,長大要報仇。景峰人勤快但太老實,太過於膽小。走路時螞蟻都怕踩死。從小到大都受比他大一歲小爺的氣,每想從小到大受的氣,經常挨他飛腳、電炮,大嘴巴子。他就想把小爺打死。然後扔進伊通河喂王八,更可恨的是:他從小就相中的細女鄭閨也被小爺娶去,成了名符其實的小奶奶。自子卻被小爺的爸爸,老太爺硬作媒娶了個胡子生的麻臉女兒當媳婦。至使到後來有時擠被筒時,哈拉也閉了眼喊奶奶,但睜了眼就喊奶奶的。有時把媳婦的臉用布蒙上,露出一雙眼睛和黑黑的頭發。但他不敢虧待老婆,嶽父是遠近聞名殺人不眨眼的胡子!麻臉雖說有滿臉見不得人的麻子,是胡子女兒,但還是有女德的,當然知道疼愛丈夫。卻不知哈拉相中的甚至一輩子的至愛是"小老奶。"

近午夜了,天黑繁星稠密,哈拉沒有和平輩兄弟去小太爺家磕頭。小爺是小太爺的兒子。小太爺雖不是族長,但也是主當家人之一。甚至全族一大家子幾百口人也都要聽他的。趙哈拉自己一個人回來。他才不給那小爺小奶磕頭呢。磕頭是對對方最大的尊重和臣服。他恨死小爺了,他爹的死,和他深愛的女人被搶走,都和小太爺有關係。這仇這恨,不報不是人!為了能安穩生活,媽媽還是去給小太爺小太奶磕頭。媽的,你等著。有一天讓你一家人給我媽磕頭!小太爺的奶奶也是哈拉親太爺的奶奶,唉,不能罵的。等走到井邊時,便想早點接財神和祖宗回家過年。過去的大井,全屯人共用一個的。小時鄰裏上年歲的人說:"你們不要往井裏尿尿,那裏有龍王,你往那裏撒尿井龍王發怒,大水會淹死你的。你們要看看,響屯這麼大歲數的人都喝這井裏水,你們玩不許打燕子,打燕子雙瞎眼的。"老年人的話他信,他信井裏有神的。一口井,能供應一個屯子吃水,不是有神嗎?他走到井邊,對大井喊:"財神喜神來家過年,列位祖宗回家過年。"喊了三遍,剛喊完,就聽井邊“哎”了一聲,不遠處有一個一米多高,身材纖細,還戴著草帽的身影,向他走來。哈拉心裏發毛,腳底板發飄,幾乎不知先邁哪條腿,也不知怎麼到家的,因為魂都沒了。到家裏隻對媳婦說一句:"祖宗來了!"便趴在炕上,把頭垵在枕頭底下。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