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考古紀錄片番外(三)(1 / 2)

2211年2月1日, 即將到來的春節也抵擋不住考古工作者們的熱情。來自全國頂尖的七個考古研究團隊齊齊聚集在小寒村大墓的工地上, 全副武裝地等待著叩開墓道盡頭那扇塵封兩千年的大門。

在過去的幾個月裏,他們做了無數勘探, 寫了無數申請, 開了無數會議, 製定了一個又一個發掘計劃。崔教授和他的同事們幾乎是將所有他們能夠想到的高科技裝備,都搬到了魏武帝墓的跟前, 隻為了能夠盡可能地保存即將出土的脆弱文物。

現在,收獲的時候到了。

率先上前的是廣州機械所章翊博士的團隊, 他們用微振切割刀小心翼翼地切開封門石之間的縫隙, 將最頂層的三塊封門石完整地取出, 其中就包括了那塊寫有“皇考魏武帝”字樣的標誌『性』的封門石。

“這個工作很考驗『操』作。”演播室裏的章翊博士說道, “因為武帝墓的大門, 不是封了一層,而是封了整整三層。最外麵, 是青『色』的硬石,就是我們說的封門石;中間,有一層石膏樣的填充物,用來增加韌『性』和隔絕空氣;裏麵還有一層, 是墓室磚。墓室磚上可能有壁畫, 可能有印記, 你不能一刀進去直接到底了,那就把墓室磚給破壞了。”

扣門的工作持續了整整四個小時,考古工作者們才在墓門頂部揭開了一塊墓室磚大小的口子。早有準備的裘文武一步上前, 將空氣探測器伸進了黑漆漆的洞口,儀器上馬上顯示出了武帝墓中的空氣成分:氧氣88,二氧化碳41,氮氣855,硫化氫008看到這個結果,裘文武連忙取出一個黑『色』的塑封膜,將剛剛打開的洞口又封了起來。

鏡頭轉向演播室裏的裘文武。

“我們有很多的文物呢,在墓裏保存得好好的,幾千年都光鮮亮麗。但一出土,瞬間就被氧化了。”這個年輕的教授解釋道,“因為古墓裏是一個相對低氧的環境,氧氣含量比大氣要低。我們這次不光準備檢測墓中的空氣,還準備往裏麵回充還原『性』氣體和惰『性』氣體。大不了人戴著氧氣麵罩進去,隻要文物能妥善保護下來。”

鼓風機開始工作,往墓門上不斷噴灑氮氣。章博士和他的學生不得不戴著氧氣麵罩繼續他們的工作。而與此同時,一個攜帶攝像頭的小機器人被放進了剛剛打開的洞口。考古學家們迫不及待地擠在電腦跟前,想要一睹武帝陵內部的真實景象。

崔心理老教授再次出現在鏡頭中,向著觀眾解釋當時的畫麵:“首先看到的就是啊,地上有灰,像是爛完的纖維。小王,南島的王秋芳,眼尖,說,那邊走走,灰後麵有東西。就『操』縱著小機器人往那邊走,就看到牆角掉著一塊小石牌,巧了,是正麵朝上的,還能隱約看到文字。大家夥辨認了好久,魏武帝常用戈虎大刀,沒跑了。調整視角往上一看,好家夥,戈虎大刀就掛在旁邊的牆上。鏡頭一拉遠,密密麻麻的兵器呀,讓人頭皮發麻。”

魏武帝曹『操』生前立下遺囑,要求薄葬,並專門說過,除了陪伴他十年以上的兵器可以隨葬外,其餘的收藏品、戰利品都留給後人。然而在武帝陵第一間墓室中出土的兵器,卻依舊達到了二十七件之多,有短兵器的匕首、短刀、短劍,也有長兵器的槍、戟、刀、戈等。損壞最嚴重的是一把木製的弓,腐朽得隻剩下了一截弓弦,如果不是有“魏武帝常用長弓”的小石牌,差點沒被發現。而保存最為完好的,莫過於“魏武帝常用戈虎大刀”和“魏武帝常用素匕首”。兩把兵器都是用鑄鋼法鍛造的,表麵做過防腐處理,即便是過了兩千年的歲月,刀柄都長滿了鏽紋,刀刃卻依舊光滑如新、削鐵如泥。

畫麵上將那二十七件兵器一一展示過去,最後停在戈虎大刀和素匕首上,黑『色』的鋒刃向著鏡頭跟前的人們傳遞出來自漢末魏初的冰冷殺意。

與差不多時期的漢朝帝王陵相比,魏武帝陵是極為樸素的。第一間墓室裏除了這些曹『操』生前使用的兵器外,大件就隻有一輛高五十公分左右的陶土做的戰車,旁邊有“魏武帝常用戰馬車”的小石牌。再就是一些銅勾、馬鐙、馬鞍、鞭子之類殘缺不全的小件。最終統計的結果,前室一共出土了39件陪葬品,全都是和軍事相關的工具,且都有長期使用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