趔趔趄趄,踉踉蹌蹌,經曆237天,好也罷,壞也行,終於將人生的第一本書寫完畢,當每一次敲擊鍵盤的聲響,遊蕩在寂靜的夜空之時,心也是靜的,思緒也是清晰的。在無數個安靜的夜晚,想了改,改了再想;如此三番,三番如此,當激昂的人物性格躍然於文檔之上,當數不盡的人生故事呈現在幹澀的眼睛麵前,當道不盡的人生感覺感悟安然記錄下來的時候,心也徹底的靜了下來。
王玄策這個人物,從認知到今天徹底的敲擊下來,已經有了五六年的時間。當第一眼發現這個人物的時候,看到的以為這是不是,曆史上真有這麼牛的人物!?當好奇心驅使這我,細心的翻閱這段正史的時候,還真的就發現了這個曆史人物的的確確是真實存在的。在鴉片戰爭之前,泱泱中華,天朝上邦,這種思想我想古亦有之,完全可以上訴到夏商周時期,甚至可以上訴到更遠古的時候。正史因為中華文化的繁榮,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讓中華文化骨子裏就有了一種小視異域番邦的傳統。古之中華正統之外的“外國人”均被視之位蠻夷,在正統文化的基因之中,這些人,這些事,完全就是尚未開化,不僅不值得一提,更不值得大書特書。所以,在以前,麵對這樣一個人橫刀立馬,橫掃一個國家的壯舉,就此被一筆帶過。但是這種一筆帶過卻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遐想空間。
很多人說,記錄這樣一個人物,書寫這樣一件事情,是一種誇大概念,與史料脫節的行為,畢竟已經過去了一千五百多年,史書上也隻有寥寥數語,你怎麼能夠知道這些經曆的事情都是真實的呢?其實我想說的就是,曆史追求應該就如二月河先生,一直追求的宗旨那樣“大事不糊塗,小事弄明白,不求全有,但求合理”。隻有宗旨明確,才可以讓曆史真正的有血有肉,有一種真實存在的意義。正是因為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曆史記錄的僅僅隻是一個結果,我們設想的則是這種結果,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達成,可以實現。如若放在一百年後,二百年後,三百年後,甚至更久以後,能夠實現這樣的壯舉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在變,環境在變,政策也在變,當然更影響了政局的變化,盡管所有的都在變,但是這種結果畢竟已經發生,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分析這種結果發生的原因,以及經過。這樣的結果背後到底經曆了什麼,則是我們需要書寫的過程,而這也是一個人對事物好奇心最深刻的展現……
古之印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在曆史上很少有像中華大地這樣的大一統,他們的統一時期攏共也就四次,分別是孔雀王朝、笈多帝國,戒日王帝國以及莫臥兒帝國。
第一次基本統一時期的孔雀王朝(前324年-前188年),創建者為旃陀羅笈多。可惜的則是,好景不長,僅僅隻經曆了不到一個半世紀,就於公元前187年,被大臣普沙密多羅·巽伽篡奪,孔雀王朝自此正式結束。他的疆域除印度半島南端以外的整個印度都是他的地盤,自此以後印度就進入了又一個分崩離析的時期。古印度第二次基本統一時期為笈多帝國(320—500年)時期,這是印度人創建的一個大帝國,可惜的則是僅僅之存在了180多年,就再次土崩瓦解。中國東晉高僧法顯曾在這個時期,赴古印度求法,在《佛國記》中曾有多次講述,其版圖與孔雀王朝相當,是中世紀印度的黃金時代。而第三次一統,就是本書所講述的戒日王時期,而這個時期,也是玄奘法師雲遊五印度,學習的時期。同時也算得上,古印度最後一次被印度人統一,戒日王統一的,疆域麵積要遠小於前兩次的一統,但是在古印度的曆史上,也算上一次大的一統。可惜的則是好景不上,也就僅僅之經曆了三十多年,就因為戒日王的溺亡而蕩然無存,自此以後,古印度就再也沒有被印度人統一國。古印度的第四次統一時期則是莫臥兒帝國(1526年-1857年)時期,前後大概經曆了二百多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封建**王朝。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成立英屬印度,莫臥兒王朝滅亡。在這一次的大一統時期,徹底奠定了現代印度的版圖,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可惜的則是因為現代的一些曆史原因,古印度就分裂成了三個國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
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之中,古印度滿打滿算,也僅僅隻有500年左右的時間處在一統的時期,在五千年悠久的曆史之中,實在是太過於單薄。雖然統一的意識單薄,但是古印度的曆史文化卻很是燦爛,特別是古印度的宗教根基《吠陀經》,更是可以與華夏之《論語》《道德經》相提並論的經典著作。而這種長期分裂的狀態,也為婆羅門教提供了很濃厚的滋生土壤,在本書的第三卷《至寶歸唐》中,通過五印度婆羅門教一代名僧,鳩摩利羅的口中做有詳細的講述。而這也是五印度宗教與種姓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