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寄語:(1 / 2)

他這一生:

突厥誠借馬,黑山巧燒糧;勇平吐穀渾,威名震西方。

再署黃水縣,化解百年怨;智謀剿悍匪,百姓多稱善。

秉承陛下意,出使西南番;一心護大唐,為國立功顏。

引薦玄奘師,佛教自東傳;二使西南藩,秉承和平念。

率先出西域,龜茲震敵膽;再入天竺國,四國誠相見。

後入中天竺,竟遇貪心賊;莫名被搶掠,多虧女王善。

迎難入吐蕃,揮師下西南;本著正義旨,列國齊支援。

策馬殑伽河,大唐威名傳;帶回奸臣賊,跪立昭陵前。

三使五印度,袈裟敬佛陀;先入泥婆羅,再入桑及多。

也就十來年,異域換新顏;秉持虔誠念,情誼再展現。

二進曲女城,三遊五印度;前後四春秋,覓得佛陀寶。

曆盡千辛險,帶回洛陽宮,交於知佛人,佛光大唐現。

看透世事情,淡出權力層;發奮寫遊記,青史自留名。

在蒼茫的曆史之中,總有一部分小人物被後來人遺忘。在眾多功蓋三分,名震天下的曆史文化名人的映襯下,他們的光芒有時候顯得微不足道,但是足以影響曆史,教育後來之人!

上下五千年的的悠久長河,簡潔扼要的二十四史,這種小人物,浩如星辰,他們不曾被樹碑立傳,僅僅隻被史學家一筆帶過!但是這一筆已經足矣,不僅揭示了其所在的曆史地位與曆史價值,更是為後來人提供了無盡的遐想空間!

構思這個人物,已經有四五年的光陰,今日閑來無事,又恰逢國慶,就準備用青澀的筆法,訴說曆史,以人物傳記的形式,續寫此人的輝煌一生!本書將以大事不糊塗,小時弄明白,不求全有,但求合理即可的宗旨執筆,從簡潔的曆史文字之中去粗取精,展現他光輝的一生!

借助有限的史料,時常讓自己的思緒,遊蕩在盛唐的時空,漂泊在五印度的大地!回想著自己如若是他,會怎樣的為人出事,怎樣的虛心向人請教,怎樣的解決出現的問題,怎樣的用心和別人交流,怎樣的將生死置之度外,怎樣的將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怎樣的將大唐的威名遠播四方……

今天咱們說到的這個小人物,就是在貞觀年間被眾多名將淹沒在曆史長河中不算大也不上算小的一個人物,名喚王玄策!其實他的職業也僅僅隻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右衛率府長史(相當於今天的局長級別),甚至生卒年月都難以考證!在《新舊唐書》之中,也僅僅隻有一段341個字的記載;在《資治通鑒》裏麵,司馬光老先生也僅僅隻是在這341個字之外另加了一小段,多了295個字罷了!但是這並不影響其應有的曆史功績,不影響其驚天動地改變異域曆史的偉大功業!

西漢有張騫鑿空西域,開拓了東西方文化交流;東漢有班超加固西域,自然是又一次,極大的帶動大漢與西域列國的諸多溝通!自大唐一統華夏,鑒於有隋朝三十來年之根基,再加上大唐初年高祖太宗之文治武功,西域也漸漸的趨於平靜,悠揚的駝鈴聲,沿著水草豐美的河西走廊又一次響徹蒼穹!當然,通了河西走廊,自然應有一個人物和西域諸國維持關係,保持溝通,為這種安寧建立穩固的友誼,而他就應運而生。一個在大唐看起來算是小人物的人,但是在異域卻幹出了久久回蕩的功業!

還記得,司馬光老先生對其功績是這樣記載的:初,中天竺國王屍羅逸多兵最強,四天竺王皆臣之。玄策奉使至天竺,諸國皆遣使入貢。會屍羅逸多卒,國中大亂,其臣阿羅那順自立,發胡兵攻玄策,玄策帥從者三十人與戰,力不敵,悉為所擒,阿羅那順盡掠諸國貢物。玄策脫身宵遁,抵吐蕃西境以書征鄰國兵吐蕃遣精銳千二百人泥婆國遣七千餘騎赴之。玄策與其副將蔣師仁帥二國之兵進至中天竺所居茶餺和羅城,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走,更收餘眾,還與師仁戰,又破之,擒阿羅那順。餘眾奉其妃及王子,阻乾陀衛江,師仁進擊之,眾潰,獲其妃及王子,虜男女萬二千人。於是天竺響震,城邑聚眾降者五百八十餘所。俘阿羅那順以歸。以玄策為朝散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