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北京,李猛直接去實驗室,鄧芳雖然已經答辯,卻沒有離開實驗室,李猛問了一下情況,鄧芳說:“等補完最後一點實驗就要走了。”
鄧芳這一走,實驗室就真的沒有人認識了。
好在鄧芳還在,李猛漸漸的也和實驗室裏的小師弟師妹們混熟了。在他們知道李猛是老師後,也不敢直接稱師兄,喊李老師的多一些。
在閑著沒事的空當兒,師弟師妹們問李猛最多的問題就是當老師怎麼樣?壓力大不大?待遇好不好?是做博士後還是直接工作?怎麼找工作?去公司好還是去高校好。
麵對師弟師妹的問題,李猛盡可能地把自己知道的告訴他們。並且,李猛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時代在變化,到他們畢業的時候情況可能不一樣,每個人的時運也不一樣,所以找工作的時候,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就拿是去公司還是去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工作來說,李猛認為,去公司是大趨勢,以後具有博士學位去公司工作的人會越來越多。目前,去公司工作的工資也普遍比去高校或者科研院所高出50
不過,雖然去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工作工資是低一些,但工作環境更穩定,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在公司生存。假如去了公司幹了幾年,發現自己不合適,然後再想去高校,就有點難度。相反,如果去高校,評上副高職稱,再去公司,就很容易。
科研這東西,不能斷層,一斷了幾年沒有做,再撿起來就有些難度,幾年沒有成果,申請課題也會減分。
要問當老師壓力大不大,李猛又不敢說得太悲觀,怕打擊年輕人的積極性,隻好說道,“你們覺得有哪個工作沒有壓力麼?什麼工作都有壓力。壓力從何而來,一方麵是外在的,一方麵是內在的。在高校,內在的多一些,你內心的期望值越高,你的壓力就越大。”
看師弟師妹們沒有聽懂,李猛又講到:“在高校,特別是剛畢業的博士,麵臨著買房、評職稱、教學、科研、申請課題等各方麵的壓力,當然,你也可以不這麼累,但是當你看到和你一起入職的博士都評上副教授了,買房了,你就著急了。一著急,就有壓力。高校也有考核。總得來說,前幾年都很辛苦,熬過前幾年能堅持下來就好了,就怕堅持不下來。”
在和師弟師妹聊天的時候,李猛發現師弟師妹中有一個學生白李緣是別的學校過來聯合培養,不是老板招的學生。他的碩士導師馬學文在老板這做博後,也是一個地方院校的老師。由於學校剛申碩沒有多久,招的研究生就送到這邊研究所裏做實驗。
李猛估計白李緣的父親姓白,母親姓李。
白李緣說他的導師馬學文過一段時間也要來北京。
李猛聽到,覺得等馬學文來了,一定要和他好好交流一下。
手頭沒有實驗的時候,李猛就搜了一下馬學文的簡介,從他們學校的信息可以看出,馬學文非常優秀,比自己年齡還小,已經評上副教授5年了,可能今年他就要評教授。
再往下看,李猛發現馬學文發了很多篇SCI論文,並且每年發的文章中,都能保證有1篇到2篇一區的文章。
沒過幾天,馬學文來了。李猛看到他身材不高,有些瘦削,皮膚也有點黑,但是目光敏銳,特別精神。所起話來文鄒鄒的,不快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