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招了那麼多人(2 / 3)

南小林沒有喝這麼大口,“慢點喝,吃菜!現在學院連做實驗的空間都沒有,本來就沒有形成特色的學科方向,現在招這麼多人,我看沒有一個人情願放棄自己原來所學的專業。況且都是博士剛畢業,大家基本上都沒有實踐經驗,更別說指導生產,搞一點理論研究都有困難,應用到實踐純粹是扯淡。”

李猛點頭,表示同意,“關鍵是學院來了這麼多人,朝哪放,實驗樓總共就3層,還要滿足本科生實驗教學。空間本來就小,勢必會造成矛盾產生,並且申課題、評職稱,都有壓力。”

李猛說的是事實,目前學校就是這樣一個情況。

魯陽學院,是一所地方二本院校。有人把大學劃分為十個等級:一流大學,985工程大學;二流大學:211工程大學;三流大學,中國的知名大學;四流大學,中國較好的大學;五流大學,有博士點的本科院校;六流大學,中國非重點軍事院校;七流大學,其餘本科院校;八流大學,高職高專;九流大學,獨立院校;十流大學,成人院校。

魯陽學院就是一所7流高校,它剛升本沒有幾年,沒有博士點、碩士點,也沒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沒有國家特色專業,也沒有一個牛叉的校領導,沒有學科帶頭人,連個傑出青年都沒有,更別說長江學者、院士了。

即便如此,但以現在的形勢看,不是博士畢業還真進不來。

要是再早幾年,李猛堂堂中科院農業科學所的博士生怎麼也不會來這個學校工作;如果在2008年之前博士畢業,完全可以去一個差一點的985,好一點的211大學工作;就是在2011年博士畢業,也可以去個好一點的大學。

但現在,找工作一律看文章,沒有幾篇一區文章,這些高校想都不要想。

甚至有些單位招人,即使有文章,去了也隻能做師資博後,之後考核優秀的才能留校。

這種製度起源於浙江某985高校,是變相的非升即走製。時代不同了,但換湯不換藥,早在2016年國家已經提出建設雙一流大學,取消985、211工程大學,現在都2018年了。

李猛和南小林雖然來學校工作才3年,但對學校裏的事還是知道一些的。學校去年剛上任一位校黨高官馬翔,原先是魯州市副市長,到學校算升上正廳級。

馬翔行政出身,到學校雖然搞不了學術,但也想做點大事情,上任後便找其他校領導討論,確定了要建“魯陽大學“的中期目標,但建大學就要先申請碩士學位授權點,國家規定申碩士學位授權點要求擁有博士學位教師的比例要達到專任教師的25%以上。

所以這兩年來,學校便開始大量引進博士,估計300個博士才剛達標。

南小林平時不吸煙,今天也問李猛要了一根,點上吸了一口。心裏想到,幸虧自己畢業早,趕上魯陽學院為申碩大量招人。

並且學校為了吸引博士,配偶碩士學位以上的給安排教學工作,本科的安排管理工作。要是今年來應聘,自己估計都不好進來,更別說老婆了。

這不,人事處新發文的招聘信息要求3篇二區SCI文章,剛畢業的學生得多優秀才能在博士期間發表3篇文章,倘使有3篇,誰又會選擇這麼差的學校。博士招夠了,就不招了,進人更難。

“有壓力又能怎麼樣?依我看,早評早上,我看了一下這兩年人事處公示的評職稱人員的材料,基本上還不是很高,有5篇核心論文,加上一個省級課題結題就可以評上。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要不了2年,條件肯定漲,就不像現在這麼容易了。並且現在招的博士這麼多,裏麵按概率也有幾個厲害的博士,說不定就會趕在咱們之前評上副教授。”

說完這句話,南小林後背都有些緊張,是啊,一步慢步步慢,早一年評上副教授,就可以早一年評教授。

李猛沒有看南小林,將小炸魚移到桌子中間,“嗯,有道理,現在很多課題申報指南都明文規定隻有高級職稱以上的人才可以報,別說省科技領軍人才,雙千人才、魯州學者等獎勵申請了,中級職稱的人連遞交材料的資格都沒有,更別說評比了。”

高校的教學科研崗的老師職稱等級有初級、中級、高級之分。其中初級12至11級,是助教;中級10-8級,講師;高級分正高和副高,副高7-5級,是副教授,正高4-1級,教授。一級教授是院士,很少,一般人人能評到正高二級就很厲害了。

南小林和李猛現在都是8級,講師。評上副高,一是工資會漲,二副教授也是教授,給人介紹的時候也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