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五年六月,也就是在朱燮元的捷報和奏章抵京之後的兩天,魏忠賢繞過內閣首輔葉向高和趙南星等東林黨大臣,以司禮監和內閣的共同名義,奏請皇帝的同意,直接給朱燮元下旨,令其盡快在貴州布政使司的土司舊地實行改土歸流,穩定地方。
魏忠賢的這一番操作,不僅驚呆了同是閹黨的官員,更讓東林黨的一眾官員目瞪口呆。
按照多年來形成的慣例,皇帝的旨意隻有在經過內閣的票擬和司禮監的批紅後,才具有合法性,才會被官僚集團接受。若是皇帝的旨意繞過內閣,直接交付給某一部門執行,被稱為中旨。
大臣們對中旨是很抗拒的,一旦皇帝有中旨,大臣們都會消極對抗,若是有人去迎合皇帝的中旨,就會被官僚們孤立。
大明兩百年下來,皇帝和大臣們都對這一規則心照不宣,維係著雙方的平衡。
但現在,魏忠賢打破了這一慣例,手抓票擬和批紅的權力,在皇帝的授意下,讓中旨有了合法性。更關鍵的是,魏忠賢不是孤身一人,他還有整個閹黨做支撐,瓦解了東林黨的孤立之策。
並且,貴州的改土歸流,勢必會空缺出大量的官位,導致東林黨和其他各黨連消極對抗都不敢幹,那是在坐視閹黨的壯大。
這些還都隻是表麵上的,像趙南星這樣的官員,已經看到了魏忠賢背後的天啟皇帝。說到底魏忠賢不過是個太監,他的權力完全來自於皇帝。
貴州布政使司的改土歸流,加劇了閹黨和東林黨的鬥爭,也讓雙方的鬥爭愈加血腥。
且不提朝政因西南之事的變動,遠在貴陽府的朱燮元接到朝廷旨意後,立即昭告全省,在原土司之地實施改土歸流,被解放的奴隸“編戶齊民、按戶均田”。
原本各地就在進行著改土歸流的事,現在的到朝廷的確認後,改土歸流的速度更快了,同時因為戰爭和改土歸流空缺出來的官位也被整理出來,一並交到朱燮元手裏。
朱燮元沒有人事任命權,空缺出來的官位被他提交給朝廷,在官位明細下還有一份他要舉薦的人。
以朱燮元的身份和功勞,閹黨和東林黨都不會忽視朱燮元舉薦的人。
朱燮元舉薦的名單裏,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跟隨他平叛的文官,另外一部分則是安置反抗軍的武官。
在改土歸流中,反抗軍中絕大多數人都選擇的是回家分田,少部分人選擇繼續從事行伍。對於這部分反抗軍,朱燮元把他們分為三部分,一部分安置到赤水衛,靠近重慶府,也就是譚良棟剛進貴州時駐紮的地方。
另外一部分則安排到平越衛,靠近湖廣,最後的則放到水西城,建立水西衛,用來監視安氏餘孽。
從朱燮元對反抗軍的安排,可以看出他對反抗軍很不放心,都放到明軍實力較強的地方。
在整個貴州布政使司在進行著改土歸流的同時,水西城的劉羽也決定了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