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穿越(1 / 3)

李二原是一名特種兵,退伍後做過保安員,保安隊長,保安主管,保安經理,出國做過保鏢,歐洲雇傭軍,身體素質沒得說,功夫了得,在歐洲做雇傭軍執行各種危險的任務,銀行押運,大型會議,元首安保等,可再一次歐洲珠寶展覽會時遇到了意外他的小隊遭到敵特攻擊,損失慘重,不幸的李二也受傷昏迷不幸,汽車把他拉到醫院,李二醒來後發現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清朝的1897年夏天,不太平的一年,醒來後發現自己成了一個義和團兵這個兵才十幾歲在清兵的追趕期間餓暈過去了,李二的靈魂到了他身上,他叫李明,李明隻能能麵對現實,自己無法回去了,十幾歲的孩子吃不飽,穿不暖,又趕上戰亂,這一年洋人打壓中國人,教堂毒害百姓,義和拳後來成為義和團,李明是趙三多的兵,等醒來後李明發現自己給救了吃了些東西醒了,姚洛奇,外號老奇,也寫作姚文起,是趙三多義和團起義的重要人物之一。

姚洛奇是西留善固人,現屬邱縣,原屬曲周縣。

主要依據:1、姚洛奇是直隸廣平府人人氏。留善固村有兩個,東西相距兩華裏,東麵的叫東留善固,西邊的叫西留善固,現在分屬邢台市臨西縣和邯鄲市邱縣。曆史上,西留善固屬直隸廣平府曲周縣,東留善固屬山東省東昌府臨清直隸州或臨清縣。權威資料表明,姚洛奇是直隸廣平府人,所以,隻能是現在的西留善固村人。

2、姚洛奇是窯工。曆史上,東留善固村沒有任何土窯,倒是西留善固村東南三華裏之處,是村內有名的“老窯坑”,三座破窯相距不遠,很有燒窯的年代了。

3、趙三多第一次起義失敗後,在西留善固村解散了隊伍,以圖東山再起。按照正常的思考,趙三多絕不會無緣無故來到西留善固村解散隊伍,他一定是有所依靠才敢來到西留善固的。就像他最後投奔到巨鹿縣吉家屯藏身之時,結果,被他投奔的武舉出賣並最終餓死南宮監獄。義和團運動萌發於三個地區。其中最主要的是義和拳運動。它發生在當時的山東冠縣十八村和直隸威縣沙柳寨一帶。其實,冠縣十八村並不與冠縣相連,亦不在山東境內,而是孤懸於直隸境域,插在威縣東境,與威縣、清河毗連,離冠縣縣城140裏,當地人稱“插花地”或“溜邊地”,亦有呼其為“飛地”者。冠縣十八村與威縣沙柳寨、侯魏村直接相連,但當時一屬山東,一屬直隸。在當時的山東邱縣、臨清,直隸南宮、曲周、雞澤等縣都有這樣的“插花地”。這幾個縣的“插花地”都分布在威縣東界的老沙河和漳河之間、清涼河西岸以及威縣東南界,今天都隸屬威縣。這些地區的“飛地”有冠縣十八村、邱縣十八村、臨清十八村、曲周十八村和雞澤屯等地。各縣的“插花地”雖都名為“十八村”,但此數並不準確。

義和拳運動是從冠縣十八村的梨園屯民教矛盾中發展起來的。清同治八年(1869年),梨園屯的天主教民要求義分該村清康熙年間廩貢李成龍和其他富戶為建玉皇廟所捐義學地。全村前、後街和西街均推出會首,連同地保共同商議:將義學田地按田股均分。四年後,教民分的三畝多地全獻給了外國傳教士修建教堂。教徒在意大利傳教士梁明德教惑下拆廟蓋教堂,引起村民公憤。民教雙方均呈控到縣,縣令韓光鼎審斷,允許在廟基上建立教堂。

光緒七年正月初九(1881年2月7日)該村舉行玉皇神會,遊人歡聚,擠開教堂大門,教民出來與村民發生口角。方濟各教團、山東主教歐立爵以此為借口,縱容法使幹涉。山東巡撫任道熔審斷時,議定先將宅基歸教民“暫行借用”,待教民另買到宅基地設立教堂後,再議歸還原宅基地。

迨至光緒十三年(1887年)春,傳教士費若思在該村指使教民王三歪等重建教堂房屋,擴充地基。再次激起村民公憤,紳民紛起,將教堂拆毀,重新建廟。後經18村梁莊耆紳潘光美調解,王三歪表示情願將廟基歸還,三街會首劉長安等人亦情願另購宅基,為王三歪等新建教堂。但到了光緒十五年(1889年)十月,法使又依據方濟會山東主教馬天恩的無理要求,要強行在原廟宅基上建教堂。光緒十六年(1890年)五月,法使提出進一步要求,要讓傳教士與地方官當麵商定交出廟基,重建教堂。據光緒十八年五月初六日(1892年5月31日)《總署收山東巡撫福潤函》稱,光緒十七年(1891年)臘月,山東巡撫飭東昌知府李清和提眾訓明,斷令將廟宇讓於教民建教堂,又恐民心不服,便令縣令何式箴捐銀二百多兩“聽民另購地基建蓋新廟,設立義學。俟新廟工竣,再行拆毀舊廟,移置神像”。本來可以就此完結,但是,教民又揚言必須將控爭之人按名拿究,方肯罷休,以至眾情不服。於是在光緒十八年四月,梨園屯村民邀臨清道人魏合意來玉皇廟住持,並將昔年辦團練之槍械移存廟內,以圖守禦。

梨園屯的反教會鬥爭,最初表現為全民對抗,是“漢教”與“聖公會”的對立,後來變為在士紳領導下進行。1892年,在士紳領導的鬥爭失敗後,村中俠義之士閻書芹等十八人出現,繼續堅持反抗,被人尊稱為“十八魁”。外國傳教士對他們的出現非常震驚。以“十八魁”為首的貧雇農力量,在民教矛盾中表現出了頑強的鬥爭本色。但“十八魁”的力量還無法衝破自然村藩籬而掀起大規模的反教會鬥爭。除了曆史契機的原因外,還必須具備比“十八魁”更堅強的組織力量。當時與十八村相鄰、並分布在山東、直隸交界地區的梅花拳,正好為它提供了擴大鬥爭的力量源泉。所以,當“十八魁”1892年的反教會鬥爭遇到挫折時,便向其鄰近的威縣沙柳寨趙三多尋求梅花拳的支持。

趙三多(1841年——1902年),出生於威縣沙柳寨一個農民家庭。自幼習武,先拜臨清碧霞宮僧人馮克善為師,後拜梅花拳第十三代傳人臨清杏園張如純為師,練就了一身好功夫。他刀、槍、棍、棒及各種兵器樣樣精通,最拿手的是虎頭雙鉤,使起來得心應手,如風弛電摯一般。不管是對練還是迎敵,能贏他者甚微。在山東、河北交界一帶威望頗高。他廣設拳場,膝下門徒三千餘眾。

趙三多一家七口人,三畝多地,一間半草房。雖然人口多、土地少,但他和兩個兒子都會手工藝,靠做銀匠糊口。趙三多青年時除耕種自己的土地外,還捎帶著給地主耕種土地。中年做小買賣,賣碗、瓢等。他爺爺是個窮秀才,到他父親時就賣地給地主。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在耕種自己土地的同時,也捎帶著給地主耕種土地;二兒、三兒當銀匠。

趙三多雖是在威縣東境有影響的梅花拳師,但他在梅花拳內部的輩分並不高,屬於第十四輩,還是文場師傅,且屬於梅花拳大架派。

中日甲午戰爭後,由於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加深,中國人民麵臨著外國教會勢力的一場新攻勢,這是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為大背景的。梨園屯教案便是隨著這樣的形勢而加深的。方濟各會傳教士和教民氣焰也因此更加囂張。他們向地方官府呈控“十八魁”,又向拳民揚言,官府要派員逮捕梅花拳拳首趙三多。加之德國出兵膠州彎,掀起了各國瓜分中國的浪潮。由於這一曆史契機的刺激,再一次掀起了反教會的鬥爭。

在這種情況下,梅花拳內部有人勸趙三多不要再鬥下去,其理由是梅花拳曆史上沒有犯亂之事。趙三多為了保全梅花拳不受牽連,將他所率的梅花拳隊伍改名“義和拳”,擺會、亮拳均打義和拳旗號。其實,早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左右就出現過“義和拳”的名稱,當時有人呈控,說直隸大名府元城和山東東昌府一帶,已有人收徒習拳,名叫義和拳。據副都統福長安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所奏:王倫是清水教徒,後學槍棒,便詭稱義和拳。王倫起事後九年,即乾隆四十八年,南宮縣魏家莊一個叫魏玉凱的曾呈控說,王倫與魏家莊的李存仁、魏學宗、王三、嚴齡等都是都是高口村李姓的徒弟。高口村就在今寧晉與新河交界處,李姓師傅就是李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