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年,十六歲的崇禎勵精圖治想要複興大明威嚴,然而在位的十七年間,挑戰接連不斷。
上台之初鏟除魏忠賢後,東林黨爭又使他焦頭爛額,黨爭沒有搞定,女真鐵騎又入侵中原。
本想著先搞好國內經濟建設,再收複大好河山,結果又出了百年難遇的旱災,導致流民四起,緊接著清軍又打了進來。
崇禎在內憂外患中,疲憊不堪,每天處理政務十六個小時,在一次朝會中,緊繃的神經終於崩潰了,嚎啕大哭了起來。
但他依然沒有放棄!
但天地大勢就如滾滾紅塵,豈是人力可以抗衡的存在,非大才情,大造化之人隻能隨波逐流。
1644年,4月24日。
京城被困,滿朝文武大臣無一人抵抗,全部打開城門投降。
第二天夜晚,崇禎未免後宮受辱,殺盡妻妾,斬斷公主一臂後,他決定用自盡的方式表達維護大明最後尊嚴的決心。
於是在這個紛亂的夜晚,他在煤山留下了遺言:“諸臣誤朕,朕死無麵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屍,勿傷百姓一人。”
至此,漢族最後一位皇帝以身殉國。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死得其所。
自此,漢族王朝被終結,漢族最後一位大帝死時毫無尊嚴,大明最後的尊嚴丟失殆盡,漢族至此進入到血與火的流離失所中,百年後恥辱到來,漢族又是經曆了數十年才抬起頭真正的看世界。
這是一段永遠也無法忘掉的恥辱,必須深深的刻在心底,永遠的記在心裏。
……
大學時期的韓三省在一次偶然的時間中讀到了關於大明朝最後的英雄保衛戰的故事。
而最後的包圍戰就是發生在江陰城,整個江陰城70萬人被殺戮一空,無一人存活。
遊覽江陰城四方風景的韓三省感受著這座城市帶來的曆史沉重感。
宜興人,一把槍。無錫人,團團一股香。靖江人,連忙跪在沙灘上。常州人,獻了女兒又獻娘。江陰人,打仗八十餘日,寧死不投降。
這是對江陰城人最高的評價,這是後世文人對江陰城人的尊敬。
韓三省就是在大學期間讀到這樣的歌謠音律,所以趁著暑假期間第一站就選擇了江陰城。
他走遍了江陰城的每一座寺廟或者祠堂都沒有找到詳細的記錄關於清朝推行野蠻剃發令江陰城人民誓死反抗的資料。
也許是因為曆史的緣故,這樣一段可歌可泣的抗爭故事並沒有被記錄下留給後人閱讀。
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好學生,韓三省來之前也多方的了解了關於江陰人民守城的曆史記載。
記得當時江陰人民聚集在孔廟前的廣場上喊出了:“頭可斷,發決不可剃。”
他們在城樓上豎起了大明中興的旗號,代表著江陰人民正式反清,代表著江陰人民已經做好了必死前的一切準備。
可敬!
大明閻應元乃是江陰城人民首領,他有著一腔報效國家之心,相比北京城投降清朝的內閣、部院乾官強了不知多少倍。
他組織了共20萬民兵苦苦堅守81天,奈何城內已經油盡燈枯,外沒有援軍,內部的糧草也即將用盡,到最後城中軍人隻能兩天吃一頓飯。
而浙江地區的南明勢力早已經是驚弓之鳥,江陰城數次請求增援直接被無視。
南明勢力再也不敢北上,他們被滿清鐵騎嚇破了膽氣,沒有成為敵人的爪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沿海地區活動的海盜三麻子敬重閻應元的為人,他率領一幫弟兄前去支援,但大勢不是人力可以阻擋,苦戰多日,被迫撤退。
一名叫金礦的秀才集合了家鄉的勇士400於名進城增援,到達城外之時被清軍騎兵包圍,無一人投降,全部戰死。
8月21日,清軍使用大炮轟塌了城北的城牆,清軍一擁而入,城中軍民開始了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