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九陽真經(1 / 2)

眼見覺遠離去,方誌興也就不再顧忌,直接翻看起了《楞伽經》,觀看其中的《九陽真經》。他此次前來少林,除了震懾少林外,另一目的便是為此,自然不會客氣。

這《楞伽經》初時在天竺流傳,其時天竺未知造紙之術,以尖針將經文刺於貝葉之上。達摩祖師於梁武帝時將貝葉經自天絲攜來中土,傳入少林寺,貝葉易碎,藏讀不便,少林僧人便抄錄於白紙之上,裝訂成冊。這四卷《楞伽經》,便是依據達摩祖師東渡時所攜貝葉經鈔錄,仍以天竺文字原文照錄,一字不改,甚為珍貴,對於少林寺來說,雖然不如貝葉佛經,卻也是世傳之寶。方誌興如今所讀,便是此經。

打開經書,方誌興便見到書麵上寫著幾個彎彎曲曲的文字,正是天竺梵文,寫的是《楞伽經》的名字。他繼續向後翻看,見經文行間甚寬,心中更確定了幾分。到了某頁,隻見經文每一行之間,以蠅頭小楷寫滿了方塊文字,正是常用的漢語文字。

方誌興心中一喜,定了定神,從頭向後細看,隻見文中所記似是練氣運功的訣竅,慢慢誦讀下去,隻覺得頗為玄妙。他知道良機難得,不再體悟,粗粗翻看了一遍,在第二卷的經文中讀到一句:“呼翕九陽,抱一含元,此書可名《九陽真經》。”終於確認自己真正找到了《九陽真經》。

確認經文是《九陽真經》後,方誌興也不再疑惑,在心中默默記誦,先行背下此經。他記性一向極佳,不過三四遍,便將經文記得清清楚楚,又確認了幾次後,方才真正放下心來。知道自己來少林的兩大目的——震懾少林和取得《九陽真經》,如今已經都達到了。至於其它是否能有所得,也都是額外收獲了。想到此處,他心中自然很是喜悅,重又翻看起了四卷《楞伽經》

過不多久,方誌興便將四卷經書從頭至尾翻閱一遍,揭過最後一頁,見到真經作者自述寫真經的經過。此人不說自己姓名出身,隻說一生為儒為道為僧,無所適從,某日在嵩山鬥酒勝了全真教創派祖師王重陽,得以借觀《九陰真經》,雖深佩真經中所載武功精微奧妙,但一味崇揚“老子之學”,隻重以柔克剛、以陰勝陽,尚不及陰陽互濟之妙,於是在四卷梵文《楞伽經》的行縫之中,以中文寫下了自己所創的《九陽真經》,自覺比之一味純陰的《九陰真經》,更有陰陽調和、剛柔互濟的中和之道。

方誌興掩卷思索,心想:“此人既然將經文寫在四卷梵文《楞伽經》中,按理說應該懂的梵文才是,沒想到他卻是不懂。否則的話,這鬥酒僧自然能夠看到《九陰真經》的梵文總綱,而不會認為其一味陰柔。這兩本經書,內功上最終都能達到陰陽互濟之效,可以說是殊途同歸。而外功上《九陽真經》雖然沒有記載多少武功,卻也有縮骨功、遊牆功等技巧,比之《九陰真經》中的神妙武學固然少了許多,卻蘊含了許多武學至理,頗有別開生麵之處,隻要用心研習,必然也能創出許多相合的武功。以次來看,兩本經書實是難分高下。”想到這裏,他又想起了自己所修先天功,雖然先天功具體功法也隻能達到這一步,卻又對後續道路還有猜想,以此來看,當是勝過兩者一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