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縱論金輪(2 / 2)

武功方麵暫且不說,六子心中其實還有一個憂慮,那便是如今金國已滅,終南山已處於蒙古地界。雖然全真教在北地影響甚大,和蒙古關係也算緩和,但比之密教的出人出力,到底還差了一籌。如今蒙古上層出於穩定新得之地考慮,並沒有對全真教下手,但若幾年後地方穩定,卻難保在密教攛掇下對付全真教,那樣一來,可就更為難辦了。

幾人說出此事,方誌興也是歎了一口氣,更加明了全真教後來四散的原因。除了七子各自創立一脈外,便是分散實力的考慮。全真教重於修道,對於在武林勢力如何,其實並不看重,反倒不如廣開支脈,壯大道統。這樣一來看似分裂,自然也能少些注目,當年五鬥米道、太平道割據作亂,可是一直被統治者防備,全真教再要壯大,說不定也要步其後塵。後來忽必烈支持密教打壓全真,很難說沒有這方麵的考慮。

如今六子俱在,全真道統如何傳承,實在輪不到方誌興關心。但他作為如今終南山上武功最高之人,自然要在這方麵提出自己的想法。想起原書中五子創出七星聚會,方誌興道:“天罡北鬥陣威力固然奇大,卻有七人限製,各位師長莫不如將其簡化一番,使之能夠兩人、三人、四人施展,如此一來,也能進一步提升我教實力。”

六子聞言,都是大為意動,全真教武功重在中正平和,實難在短期大有提升,方誌興如今所言,倒是極為適合全真教。如果能夠順利簡化,那樣天罡北鬥陣使用起來限製自然更少,而且即使威力不如天罡北鬥陣,也比三人、四人亂打強得多,更能在六子有人故去後保留幾分實力。丘處機當下便道:“事不宜遲,我們明日便開始閉關,鑽研天罡北鬥陣。”如今馬鈺年事已高,精力又衰,說不得便沒幾年陽壽,總得盡快辦成此事才是。

馬鈺等人也是點頭表示讚同,當下便安排人暫代教中事務,準備閉關創功。此時三代弟子首座尚未確定,方誌興提議由各脈推舉出掌事之人共商日常事務,大事則由六子出關後再行裁定。六子思索一番,也就采納下來,由此開始了全真教七脈共商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