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李神醫啟程北上(1 / 2)

新年伊始,李時珍便準備動身北上,啟程的日子定在正月初八。

時光總是不知不覺中一晃而過,轉眼便至。

正月初八這天一大清早,東壁堂就忙得不可開交。其實也不是從初八才開始忙,初七已經忙碌了一整天。

需要做的準備工作太多。

即便有二十幾位錦衣衛打幫手,也是忙得不可開交。

且不說李時珍需要攜帶的其它醫學文件資料和典籍,單單《本草綱目》的手稿,就將一輛馬車塞得滿滿的。

這些手稿,李時珍視若生命。搬的時候他千叮萬囑,疊放的順序都要親自過目,不能亂,不能折。

裝滿後,車子用油布遮蓋得嚴嚴實實的,就怕路上下雨淋濕。防雨措施做得相當到位。

畢竟,這也是張靜修寫信給張喬鬆千叮萬囑的。

花多少錢,請多少輛車,張靜修一概不管,讓張喬鬆自己看著辦便是,但唯獨兩點:確保李時珍和《本報綱目》手稿安全抵京,絕不允許途中有任何閃失。

之前,張喬鬆對李時珍神醫一點都不了解,所以對張靜修的行為自是感到詫異:

恩師為何帶領潞王和張鯨親自到蘄州城請李時珍?不就是一位民醫嗎?

可這半年,隨著對李時珍的逐步了解,張喬鬆終於明白了。他也明白了張靜修為何興師動眾又派張鯨親自來迎接?而且是提前一個月到的。

不說李時珍的醫術、醫德、為人……隻看《本草綱目》手稿的數量,就裝滿了一大車啊。

在打幫手的過程中,張喬鬆偶爾也會瞄一眼,盡管對醫學毫無涉獵,但也知道成書的不易。

李時珍寫了將近三十年。

從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1552年就開始編寫。

那可不是寫小說,可以隨便胡謅亂造,一天能寫幾千上萬字。

而是要親曆實踐,廣征博采,每一條都要經過求證的。

據李時珍親口所述,他查閱了八百多部書籍,多次離家外出考察,足跡遍及湖廣、江西、北直隸、南直隸許多名山大川。

真個是叫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

即便不看書籍內容的價值,就這種精神勁兒,足以光耀千古。

而要說到書籍內容的價值,也隻能用“驚駭”二字來形容。

裏麵收載了藥物將近兩千種,附方一萬多個,對每一個草本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炮製、方劑配伍等,都作出了詳盡而可靠的介紹與解釋。

試問這樣的人,寫就這樣的書,不值得尊敬嗎?

張喬鬆佩服得五體投地。

當然,他對李時珍越來越佩服的同時,對恩師張靜修的佩服也是與日俱增。

恩師真是慧眼如炬啊!

沒有人能像恩師那樣,具有如此超絕的眼光。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還沒成書,甚至都沒定稿,就被恩師盯上,決心要出版,而且還簽了字據。

此時的張喬鬆,尚不知北京城已經被張靜修震撼了好幾次,若是知道,那對恩師的佩服指定難以描摹。

……

《本草綱目》手稿占了一車。

李時珍需要隨身攜帶的醫學典籍資料占了兩車。

此次進京,李時珍感覺不是一年半載的事兒,所以將兒子李建元帶在身邊,另加一名仆役。三人坐在一輛馬車上。

也就是說,總共請了四輛馬車。

其餘迎接護送的錦衣衛,包括張鯨和張喬鬆,全部騎馬。

初八這天,送行的人來了不少。

既有當地的居民,又有蘄州城的部分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