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士下山(1 / 2)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民國南部的青雲山頂,有一座名曰青雲觀的道觀,在山石疊成的山崗上坐落著,其間岩石狀異,古木參天蔥老,怪石磷峋,觀內亭台樓閣布局有致.

隻見青雲觀正殿中一位童顏鶴發的老者盤坐在蒲團之上,麵前是寶象莊嚴的三清像。

老者天仙洞衣加身,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

上有金絲銀線繡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鬱羅蕭台、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仙鶴、麒麟等。

老者身旁同樣盤坐著一個大約三十歲來的道士,有點不一樣的他穿的是普通戒衣,黃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二尺四寸以上,袖長隨身。

“通幽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老者聲如洪鍾一聲聲道家經典《太上感應篇》回蕩在碩大的正殿間。

突然,一股駭人的心悸感從老者的心中湧出,嘔吐感傳來,噗的一聲老者吐出了一口鮮血。

這可把旁邊的道士嚇壞了,道士剛想起身說些什麼。

老者一揚手示意他不要動,隨後迅速拔弄手指口中念念有詞,老者的臉色從潮紅變青,眉頭越皺越緊最後又舒緩開了來。

老者稍微沉吟了片刻,轉頭對他的徒弟說道,“為師大限已至,今日法脈傳授與你,爾後你就下山去吧!”

徒弟大驚失色張大了嘴顫顫巍巍的說道:“那師父您和青雲觀咋辦?。”

殿中一陣微風襲來,吹起的老者兩鬢銀發,微微下陷的眼窩裏,一雙深褐色的眼眸發出異樣的光芒。老者盯著徒弟說道:“你天生有缺,修行不通無法精進,應入紅塵,而為師剛才掐指一算,算出你命中有一劫,度過此劫道門大興,青雲觀何該於後人繼。”

說話間老者從麵前香案的夾層之內拿出了一疊地契、一本花名冊還有一塊古樸布滿裂紋的令牌,令牌之上隱隱約約刻著閻字。

老者伸出枯柴一樣,布滿厚厚老繭的手將三樣東西交到年輕道士的手中,老者隨之抬頭仰天大笑道:“煌煌陽世,道術不顯,甲子年後,閻君重歸。”

慢慢把老者的臉僵住了,手一下子垂到了地上。

三日後,一個皮膚黝黑體格健壯的人站在了東海村的村頭,這個青壯人自然就是那一個道士同時也是主人公的老太爺,名叫吳重陽。

他從娘胎裏麵出來就一直身體不好,帶著病,十歲那年就跟著一個道士修行。

吳重陽作為布衣道的一名道士,不忌娶嫁,他二十歲的時候倒是娶了個媳婦兒,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爹了。

吳重陽二十歲之前基本上都住在山上,後來往返在家中與青雲觀之間。

每一年都會在道觀中呆個一兩個月,這一次最長足足呆了待有大半年。

此刻,吳重陽站在東海村村口眼見村中炊煙漫漫,飄在村莊以外的天空。

瓦房和木屋整整齊齊的排列在村口的道路兩旁,村外田梗之間的人們站在天地間,望著春華秋實的萬物,望著春種秋收的麥子,麥香濃鬱,他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吳重陽一掃盡心中的陰霾,大跨步準備走入村中。

忽然,吳重陽剛踏出的步子頓了一下,微微皺眉,左右嗅了嗅,表情開始凝重起來。

吳重陽連忙四處打量在村口找到了一個四四方方的石桌,從背包中掏出一個銅碗放在桌上,在碗中倒了小半碗山間正午清泉放了兩片柳葉,又從包裏麵拿出一個香爐倒了些糯米在上麵插上兩根紅蠟燭,隨後用打火石將兩根香燭點燃,用兩張畫滿符咒的咒紙,食指和中指隻夾一張在點燃的紅蠟燭旁繞了三圈,隨後點燃,扔在桶碗裏,碗內噴出一寸長的火柱。

做完這一些吳重陽連忙又從銅碗中用兩指夾住兩片柳葉,緊閉雙眼在眼前刷了一下,同時口中念念有詞:“弟子在下,上帝有敕,令吾通靈,擊開天門,九竅光明,天地日月,照化吾身,速開大門,變魂化神,急急如律令。”

隻見吳重陽雙手柳葉從雙眼刷過,睜眼金光一閃又隨之影去,他轉身四處張望,見村東頭有一團汙濁之氣不斷往一戶人家的方向下落,許是被驚動了,那一團汙濁之氣猛地就紮進了那一戶人家。

吳重陽心中暗道不妙,村中恐出了大事。吳重陽連忙收拾了一下背上包裹,急匆匆的往汙濁之氣下落的方向狂奔而去。

根據汙濁之氣下落的方向他找到了一戶人家,隻見此時這戶人家門前人頭湧動,定睛一看,原來是李嬸家,這家門前有老有少都不約而同的對這戶人家指指點點。

一個中年婦女說:“李家媳婦兒的哪吒終於要出生了,都懷孕一年半了,終於要落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