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學日 考試 考分 智趣語文路 跟孩子談分數(1 / 1)

第二十六學日 考試 考分 智趣語文路 跟孩子談分數

今天,是孩子們經曆入學以來第一次語文測試的日子,可愛的孩子們似乎非常重視,尤其對自己能得幾分都很關注,幾次走進教室都有孩子圍過來問是否改好了,小奎還誇張地一路纏著我:“茹老師,那你到底什麼時候改好?”“茹老師,我能得幾分?”“茹老師,要是我考得好,爸爸媽媽一定會獎勵我的。”“今天放學是不是就可以把試卷帶回家了?”

看著興致勃勃的孩子,如果是你,一定也會覺得剛入學的孩子其實是喜歡考試,喜歡分數的!為什麼不呢?這可是孩子們真正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達到一種目標的過程,而分數則是這種努力過程的一種證明,無論是過程,還是結果,對還沒有吃過分數的苦的一年級孩子而言,充滿了新奇感和成就感。在成年人眼裏則全然不是那麼回事,他們認為分數就是一個標準,一種鑒定,100分是好的,80分就是壞的,成年人不會想其實這80分也是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得來的。於是,孩子們越興致勃勃,越使我擔心起那些無法取得滿意分數的孩子會不會對自己太過失望,更擔心起回家後會得到家長怎樣的待遇。

第一時間,我改好了試卷,測試結果差異當然存在,而且事實上也確實反映了孩子們知識掌握、思維特點、答題習慣等諸多方麵的客觀現狀。突出表現為:知識掌握方麵目前差異不大,除極少部分確實存在學習困難以外,絕大部分孩子都能跟上進度,可以說其實目前的分數並不能用來反映孩子接受知識的快慢等差異,但能較客觀地反映孩子考試時的一種態度。因為一年級的測試一般采用教師讀一題學生做一題的方式,所以孩子是否善於傾聽,是否能沉穩地控製速度等問題成了決定分數高低的主要因素。

看著一個個因為這樣那樣並不是不會做而錯失的分數,我不禁感歎:這是一個多麼好的培養學習態度與習慣的契機啊!並在心裏盤算著一種新的計分方式。

第二節語文課,下發試卷前我提醒大家:“等下拿到試卷,不要討論自己得了幾分,也不要討論別人得了幾分。因為這不是你們最後的分數。”

孩子們麵麵相覷,疑惑地拿著自己的試卷,盯著那個滿意或不滿意的分數看,忍不住小聲竊語。我接著說:“考試的得分還有兩項老師還沒算好,要看等下大家的表現,一項是紀律分,主要看誰最會聽,小涵,請你在試卷的分數旁邊先加上一分。”

聽到有加分,孩子們個個坐得精神起來。

“剛剛,沒有老師的提醒,小涵是第一個認真聽老師講的同學,所以他得到了第一個紀律加分。小涵你有幾分了?”

“101分!”

“相信等下還有許多小朋友可以得到這樣的加分。”我繼續解釋,“我們的得分還有一項,叫作訂正分。也就是說,每個小朋友還有一次改正的機會,等下認真聽老師講完每個題目,大家都有一次訂正的機會,隻要你自己改正對了,你可以把扣掉的分加回去。”

這樣一來,每個小朋友都有一種再提高的動力,一節課下來,試卷分析進行得特別順利。最後,除四位確實存在理解困難的小朋友以外,其餘孩子都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回了一百分。而原來滿分的部分小朋友,也因為聽得專注加上更高的紀律分。

新的計分方式向孩子們強調了兩種意識:一是考試不光是知識的比拚,更是沉穩、認真的態度的比拚;二是考試隻是一種學習,還有改正的機會。不僅使孩子們理解了考試的嚴肅性,而且在“給個機會訂正加分”中減弱了考試的殘酷度,保持了學習的自信與興趣。

人們尤其是初入學孩子的家長,在看待分數的問題上兩種極端表現尤為明顯:一種極端認為興趣、習慣最重要,於是分數免談;另一種則認為在當前的教育體製下,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檢驗輸贏的唯一標準便是分數,因此要及早關注。事實上,認為分數重要還是不重要與初入學孩子學習興趣、習慣的培養本身並不矛盾。它們之所以常常掐架,往往是由於成年人理念的偏差和不當的處理造成的。分數本無罪,有罪的是拿它當武器去扼殺孩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