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
1999年9月15日,上海,複旦大學。
“談家楨星命名暨摩爾根?談國際生命科學中心揭牌典禮”正在這裏隆重地舉行。
激動人心的時刻來到了!在雄壯的國歌聲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教授從紫金山天文台台長的手中接過了金光閃閃的“談家楨星”命名證書。
自此,天文圖上標著“談家楨”名字的一顆國際編號為“3542”的閃亮的星辰,就將在太空沿著偏心率為0.094的橢圓形軌道,開始繞日遨遊。
而在90年前的同一天——老人們還記著那一天是農曆的八月初二——在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談家,有一個男孩呱呱墜地。
這個男孩有一顆大而圓的腦袋,胖乎乎的,特別可愛。名字也是現成的,哥哥叫“家棟”,他自然就應該叫“家楨”了——“楨”者,築牆時兩端樹立的木柱也,可引申為支柱。魯迅《墳?文化偏至論》中有雲:“惟有剛毅不撓,雖遇外物而弗為移,始足作社會楨幹。”當然,那時候他父親不可能想得那麼多,他考慮的是:有大兒子作棟梁,二兒子為支柱,這萬世家業也就撐起來了。隻是他做夢都不會想到,二兒子的這一個名字:談家楨,將來會名揚天下;更不會想到,90年之後,它又會變成天上某一顆星宿的名字。
但有一點人們應該相信,慈城曆來是一個出名人的地方。
眾所周知,慈城為浙江名鎮,曆史悠久,人文薈萃。這地方離寧波市區不遠(約19公裏),靠近鎮海,有寧慈公路相通。曆史上,自公元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立慈溪縣開始至解放後的1954年止,慈城一直為慈溪縣的縣治。明清兩代是慈城人文最為鼎盛的時期,明代出舉人600餘名,進士220名;清代出舉人450餘名,進士93名——這93名進士中還有數名狀元。據有關資料記載:“談家楨祖母的祖上曾當過狀元”,是在這93名之列嗎?可惜無從稽考了。
談家楨祖居位於慈城直街糖坊弄2號。那是一座兩層的老式樓房,也是談家楨的出生地;當然直街現在已經更名為“解放路”了,但那幢老屋仍完好如初地擠在熱熱鬧鬧的牆門中。
談家楨的父親談振鏞原先在慈城鎮上的一家小雜貨店裏學生意,其上一輩的親戚中有一位胖胖的夏鬆壽先生,不知怎麼竟與寧波郵政局有一點關係。慈眉善目的夏公公大約是有點喜歡談振鏞的,走親戚時看到振鏞在這樣的小鋪裏學生意,難有出息,於是就很熱心地介紹他到寧波英國人辦的郵政局裏去當郵務員。
查寧波郵政史,1878年11月23日(光緒四年十月二十九日),中國海關稅務司英人赫德(Robert Hart)授權德璀林(Gustar Detring)指令寧波海關書信館,收寄華洋公眾郵件,發行大龍郵票,為寧波郵政之始。辛亥革命後大清郵政改為中華郵政,寧波郵政分局改為鄞縣一等郵局,英人師可德(Scott.F)任局長——談振鏞“棄商從郵”,大約正是這一時期。
談家楨的母親楊梅英是一位心地善良、克勤克儉又嚴於家教的典型舊式女性,對家楨影響最大,可謂母子情深。楊梅英一生曾懷十二胎,六胎早夭,存活的三男三女分別是:談惠貞、談家棟、談家楨、談惠恩、談惠敏、談家楣。可見談家楨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而且他們分別間隔兩年,所以隻需知道一個人的年齡,便能很快推算出其他幾個兄弟姐妹的年紀。
談家楨晚年憶起童年時的生活,對母親總是充滿著深深的懷念。他說他還記得自己與哥哥在寧波斐迪中學念書時,父親的月收入為100至200大洋,這在當時的縣城中雖不屬殷富,但也可算得上中等水平。隻是母親生活節儉,所以平時總是素菜淡飯,家裏很少吃豬肉。浙東人吃菜口味重,所以他母親總是將各種蔬菜都用鹽醃製成鹹菜,隻需幾筷這些“下飯”,就能吃下一頓飯,家裏的菜金就這樣省了下來。當時,他與哥哥每逢周末要步行十多裏路才能到家。回到家裏,發現弟妹們總是特別高興——因為隻有在這一天,母親才會特地上街買回一點肉和蛋,做一個肉餅子燉蛋來慰勞這兩個在外麵寄宿的讀書惠貞、哥哥家棟、大妹惠恩、小弟家楣均已過世,隻有二妹惠敏健在,寓寧波黃鸝新村。談惠敏年近90,卻是耳聰目明,思維清晰。1998年10月 ,談家楨90壽辰,談惠敏還率兒、孫親赴上海祝賀。
據談惠敏回憶,她與二哥大約是在十三四歲那年分別的,那時他們已遷至寧波市區天封塔附近的屋瓦弄居住。此後二哥家楨一直在外讀書,然後是留洋,參加工作,兄妹見麵的機會不多。她本人於25歲那年出嫁,夫家在奉化。父親1952年去世。母親在抗日戰爭後期去世。因為戰亂,郵路不暢,談惠敏至今記得她輾轉獲得母親去世的消息時,其子傅序剛正好出生。
現在傅序剛也已53歲了, 在寧波一個區防疫站裏搞健康教育工作,說起舅舅談家楨,總是充滿了驕傲與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