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血濺皇廷(三)論功(1 / 2)

東方不敗接著道:“屯田製的實行,是以朝廷投資的方式保證再生產,其效率在當時是高於普通自耕農的。因此這個政策收到立竿見影之效,短時間內就將地方變成一派‘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的欣欣向榮景象,稱其為一大創舉並不過分。”

“曹操在攻破鄴城後,鑒於東漢後期沉重的人頭稅,改為戶調製,對土地所有者收田租每畝為四升,每戶出絹二匹、綿二斤,這一政策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得到了百姓一致的擁護。”

“其二,曹操在世時大力興修水利設施,卓有成效,比如他在周瑜的家鄉舒城建立的七門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時還能每天澆灌兩萬頃良田。”

“在開源同時,曹操也非常注意節流,並以身作則。史書中稱曹操‘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禦履不二采,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簡單地說,就是他沒有花裏胡哨的衣服,不穿雕花繡彩的鞋子,帷帳屏風落滿補丁,床榻被褥還有‘敗絮其中’。在他的大力糾正下,東漢以來的奢華之風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潔勤儉自律。”

“四來嘛,漢末三國的軍事家首推曹操。他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注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展了軍事理論。他還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略戰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製勝,兵不厭詐。”

“其五,曹操喜愛墳典和六藝之學。在統一北方的混戰中,他就注意對圖書的保護和收求。建安五年,在他擊敗袁紹後,就曾下令‘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任魏公後,他設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廣收在戰亂中散佚的東漢官府和民間藏書,‘采輟遺亡’,藏在中外三閣和秘書省。”

“其六,曹操對文學、書法、音樂等都有深湛的修養。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當今詩歌上,散文也很有特點。他善詩歌,《蒿裏行》、《觀滄海》、《龜雖壽》等作品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百姓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這七來麼,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各層次人物,抑製豪強,加強集權。這些政治上的舉措為他統一中國北方,發揮了不小的積極作用。”

“最後,也是最鮮為人知的是,曹操是一代書法家。曆史上見過他書法作品的人,無不讚其書作有‘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若璀粲’、‘筆墨雄渾,雄逸絕論’之大美。”

“試問,這樣的人物若還稱不上‘經世濟民’的‘大英雄’,那還有誰人可當之?”

範祖禹聽了東方不敗的滔滔雄文,滿麵羞慚,無話對答。

座上又有一人應聲問道:“看來東方元帥的確很推崇曹孟德啊!不過在鄙人眼中,他隻不過一介亂臣賊子罷了。曹操自稱是相國曹參的後代,證明他世代都為漢臣,而後來他卻挾天子以令諸侯,手握王權,肆意橫行,欺君妄上,不僅是目無君主,而且是蔑視祖宗,不僅是漢室之亂臣,而且是曹氏之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