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放屁!”張道千吼叫道,滿目猙獰,如同見著了死敵般。
侯得助平息的怒火,差點再次點燃。他不作聲,且看張道千如何自圓其說。
“趙括並非紙上談兵,他臨危受命,果敢勇猛,配得上將軍之才,後世之名。他最大的不幸,乃是碰上殺神白起。”
“廉頗善守,又如何?秦軍勢如破竹,他廉頗能守到幾時。兩國交戰,不僅僅是將帥一人之責,綜合國力,乃勝負之關鍵。”
“白起百戰之將,率五十萬精銳對趙括四十五萬烏合之眾。廉頗守而不出之時,趙國精銳早已死傷過半,趙國臨時征召毫無對戰經驗的百姓有數十萬之眾。守陣不出,需有糧草。廉頗他糧道被截無數次,糧草不足。此時趙括攜二十萬之眾增援,全軍歡欣鼓舞。趙國國庫空虛,糧草供應不及,趙括伺機而動,率軍出擊,實乃不得已而為之。坐著等死,不如英勇出擊。”
“趙括乃趙國四大名將之趙牧所推薦,難道趙牧他會沒有眼光?白起突襲,老謀深算。圍困趙軍後,趙軍以戰馬野菜為食。四十五萬趙軍士氣不減,仍在趙括帶領下,發起一波又一波的攻擊。若是個庸才,眾將領為何跟著趙括去送死?調兵遣將,盡顯將門虎子風範,假以時日,必是一代名將,名留青史,而不是諸如紙上談兵之千古罵名!”
“趙括兵敗身死,投降秦軍者二十萬。大多為老弱病殘,無作戰經驗之平民百姓。長平一戰,趙國大勢已去,秦國亦國庫空虛,五十萬軍人,損失過半。若國力相當,兵力相仿,趙括未嚐不可勝。”
“兩國交戰,非戰之獨功。朝堂之上的力量不容小覷。倘若趙王也合縱連橫,取得援軍,與秦軍耗下去,秦軍必敗。長平之戰後,趙國龜縮都城邯鄲,守住了秦軍一波又一波的進攻。國力雖不濟,卻也可得片刻苟活殘喘。此時趙國上下,君臣一心,外有援軍,內有哀兵,比起朝堂爭鬥,亡國更為緊要。三十萬老弱殘兵,擋住了秦國四十五萬大軍。難道此不世功績,算與平原君一人乎?”
“秦王欲派白起征戰,白起拒不領命。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本就被世人所不容。善妒的範睢,覺得白起的軍功卓著,於己不利,讒言害得白起自殺。一代戰神,死於朝堂,可謂天大的諷刺。視人命為草芥,該死!為了秦國,就能做禽獸不如的事了嗎?殺戰俘,前有白起,後有項羽,都沒有一個好結局。試問,為了一國之私,罔顧人命,萬古長存了沒?秦二世而亡,天大的笑話!項羽烏江自刎,更是報應!”
“趙括之戰敗,非一己之力所能轉變,乃朝堂,時勢,秦國一統六國之決心所導致。趙括年紀輕輕,出生入死,為國增光,實乃少年才俊,將門虎子,雖敗猶榮!”
“當今社會,哪個企劃部的人,親自去跑銷售,生產產品?為何他們的策劃書,紙上談兵式的策劃書,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市場調研,放在古代,這便是情報。趙國情報被秦軍斬斷蒙蔽,趙括根本就不知道對方領兵者是白起,由於消息閉塞,隻知對方主將仍是王齕。以無心對有心,必敗無疑。”
“被秦軍圍困,缺糧斷水,兵力不足,毫無外援,仍能率眾出擊,製造生機,趙括何其英雄氣概,處變不驚。身先士卒,生死看淡,趙括有勇有謀,何來紙上談兵?”張道千喋喋不休,倒是刷新了眾人的三觀。
雷豪傳音給侯得助:張道千心愛之人,乃趙括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