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對“儒”的解釋是:儒,柔也,術士之稱。
華夏曆來重視死的觀念與喪葬禮儀,這種廣泛的社會需求促成了一個特殊社會階層“儒”。在華夏古代社會,在殷代便有專門負責辦理喪葬事務的神職人員。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稱為術士。他們精通當地的喪葬禮儀習慣,時間一長,便形成了一種相對獨立的職業。但是,由於這種職業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沒有固定的財產和收入,做事時還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較柔弱的性格。
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還有他們職業的原初性質,即術士。並非後人所認為那般剛直正氣、光明磊落、至仁、至善、至德等絕對正麵形象。
春秋時代乃華夏文化之軸心時代,原初儒學應運而生。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乃儒家之道統。修己安人,內聖外王乃儒家之正統。設壇授徒,有教無類乃儒家之學統。
孔子、孟子、荀子於原初儒學之發展各有建樹,世稱儒學三聖人。
後來出現三教九流之說,“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直到如今,儒,以通俗易懂的理解,便是“知識”的代表,地位的表現,同時,也是一種主張禮、仁、善的人道精神和禮製精神。
最後,儒家尊崇的最高信條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前麵還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歸為修身,不去細說,否則太複雜,很難直白體現,後四個剛好對應四大境界,呈階梯之勢)
*****
大楚天異元年,新皇登基,改年號為天異,大赦天下,海選儒生協助治國,聞者趨之。
另,大楚自古受天庇佑,治國有道,加上國土最廣,有****之稱,一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舉國祥和,四處一片安居樂業、繁榮昌盛、闔家歡樂之相。
晉元山脈,位於大楚天朝東南部,方圓連綿數萬裏之廣,乃大楚****與南部蠻荒的重要緩衝帶!東邊多森林平地,其中不乏原始森林,偏僻荒野,唯有蠻子刁民、上古遺族或落魄望族等組成的無數小村莊生活各處;西邊多山峰野穀,其中不乏連綿不絕,高聳入雲的山峰,山間終年雲霧繚繞,各種猛獸凶禽層出不窮,更有無數神話傳話流傳至今,給晉元山脈蒙上了一層神秘麵紗。
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房屋錯落,雞鴨相和,犬牛相戲,炊煙嫋嫋,祥和安定之像嫣然可見。
這裏是大楚天朝東南部晉安郡,晉元山脈東麵的一個偏僻山村。
此時,一個手持線裝古籍的少年正安坐村外山坡,搖頭晃腦地高聲朗讀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不學禮,無以立。”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
朗朗聲音宛若高山流水,回蕩清新偏僻的山林,應和著山下安定祥和的山村氛圍。
“哎……”
手中書本翻到最後一頁,少年重重歎了口氣,靜靜地坐在山石上,愣愣仰望蒼穹發呆……
蒼穹還是那個蒼穹,並沒什麼變化,一樣的藍天白雲,並無什麼白天雙日,晚上血月的情景。隻是這個世界的蒼穹比地球世界的藍,比地球世界的清……
現在的自己,叫謝影,就因為一本未知材質打造的古董書籍,靈魂附體到一個“食不過兩頓,寐不足二時”的勤奮而孱弱書生身上。
是幸運,也是不幸。
幸運的是,靈魂附體後,謝影繼承了前身的所有記憶,前身是個舉人,積累的書籍知識可想而知,就這麼白白便宜了謝影,倒也解決了謝影一大難題,而且給了謝影不低的地位;
不幸的是,也不知道是否老天懲罰謝影,這個世界,卻是個極度重視儒家教育的世界,可謂全民皆習國學經典,聖人之道。
儒者的地位,在這個世界已經被尊崇到一個極度誇張、扭曲的地步,甚至連來自二十一世紀,適應力最好的謝影也無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