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會我們的事(1 / 2)

在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的研究基礎上,美國聖地亞哥大學教授西德尼·齊索克進一步將哀悼細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分離焦慮,症狀有憂傷,焦慮,痛苦,無力感,憤怒,羞愧,孤單,思念。

第二部分:創傷焦慮,症狀有不敢相信,震驚,伴有侵入性思維,情緒紊亂。

第三部分:後悔,內疚,悔恨。

第四部分:孤立自己。變得抑鬱,睡眠和飲食受到極大影響。

死亡是每個人都繞不過去的事,但如何麵對死亡的問題,卻一直沒有受到重視,也許是因為大家都害怕死亡吧。當親人逝去,我們會感到悲傷,這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有時候,哀思會變成徹骨的疼痛,把我們打趴在地。這種深深的哀悼,包含著非常複雜的情緒,悲哀、失落、憤怒、內疚、悔恨,以及入骨的思念。不知所措,生活失去了意義,人生沒有了目標,哀悼就像龍卷風一樣,掃蕩一切。

哀悼對每個人的影響都不一樣。有些人會開始自我安慰:“還好他走得很快,沒有受多大的罪。”有些人會自責:“當初我要是早一點察覺就好了。”哀悼通常還伴有一定的幸存者負罪感:“應該死的那個人是我,而不是他。”這種痛苦會激發出每個人不同的反應,有些人願意去討論和分析這些感悟,有些人則會像齊索克教授說的那樣,選擇把自己孤立起來,自己去麵對。

如何幫助自己和他人走出悲痛?

為失去親人而痛苦的人真的無處可逃,因為生活裏的每一個細節都會提醒他們已經失去了親人。但是,即使痛徹心扉,我們還是有一些辦法,可以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安撫,幫助我們療愈自己。

每一天都沉浸在哭泣和思念裏,告訴自己人生從此就沒有意義了,為命運不公平而憤怒,不吃不喝不睡覺,這在心理學上叫作失控型哀悼;願意接受死亡已經發生,明白自己要重新適應生活,設立新的生活軌跡,重新和家人、朋友建立更深層次的關係,這在心理學上叫作重建型哀悼。這兩種方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互相轉換,也可以是自己主動思考然後努力轉換的。

哈佛醫學院的心理學教授J.W.沃爾登進一步將走出哀悼具體化。在他看來,失去親人的人,如果想要從無窮無盡的哀悼中走出來,需要完成四個步驟:接受現實中的失去;去理解痛苦和憤怒;去關注、改變自己的獨立生活;同時保有和逝去親人之間珍貴的情感聯係。過去對哀悼的研究表明,哀悼雖然極度痛苦,但是直麵哀悼可以帶來成長,幫助我們重新審視生活的意義,然後帶來更長遠和積極的改變。

悲痛襲來時,我們可能覺得根本無法反應,這種時候,希望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你。

第一,保持身體健康。我會建議在身邊親人和朋友的幫助下,盡量保證最基本的生活規律。

在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的研究基礎上,美國聖地亞哥大學教授西德尼·齊索克進一步將哀悼細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分離焦慮,症狀有憂傷,焦慮,痛苦,無力感,憤怒,羞愧,孤單,思念。

第二部分:創傷焦慮,症狀有不敢相信,震驚,伴有侵入性思維,情緒紊亂。

第三部分:後悔,內疚,悔恨。

第四部分:孤立自己。變得抑鬱,睡眠和飲食受到極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