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
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
禽子曰:假濟,為之乎?
楊子弗應。
禽子出,語孟孫陽。孟孫陽曰:子不達夫子之心,吾請言之。有侵若肌膚獲萬金者,若為之乎?
曰:為之。
孟孫陽曰:有斷若一節得一國,子為之乎?
禽子默然有間。
孟孫陽曰:一毛微於肌膚,肌膚微於一節,省矣。然則積一毛以成肌膚,積肌膚以成一節,一毛固一體萬分中之一物,奈何輕之乎?
禽子曰:吾不能所以答子。然則以子之言問老聃、關尹,則子言當矣;以吾言問大禹、墨翟,則吾言當矣。
孟孫陽因顧與其徒說他事。
從這利己底論辯,禽子直把楊朱底見解列入老、關一流。他底思想,《孟子》評為“為我”,《呂覽》評為“貴己”,在《老子》裏,“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七十二章)等等文句都是楊子學說底淵源。人每以楊子為極端的縱欲主義者,但在《楊朱篇》裏找不出這樣底主張。從《淮南子·氾論訓》“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一句看來,楊子底學說隻是保全性命而已。
楊朱所以主張保全性命,隻因人生不樂,凡有造作,皆足以增加苦痛,不如任其自然更好。《楊朱篇》中揭示他底態度如下。
楊朱曰:百年之壽大齊,得百年者,千無一焉。設有一者,孩抱逮昏老,幾居其半矣;夜眠之所弭,晝覺之所遺,又幾居其半矣;痛疾哀苦,亡失憂懼,又幾居其半矣。量十數年之中,逌然而自得,亡介焉之慮者,亦亡一時之中爾。則人之生也奚為哉,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而美厚複不可常厭足,聲色不可常玩聞。乃複為刑賞之所禁勸,名法之所進退,遑遑爾競一時之虛譽,規死後之餘榮,偊偊爾慎耳目之觀聽,惜身意之是非,徒失當年之至樂,不能自肆於一時,重囚累梏何以異哉!
太古之人,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往,故從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當身之娛,非所去也,故不為名所勸;從性而遊,不逆萬物,所好死後之名,非所取也,故不為刑所及。名譽先後,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同篇又說:
孟孫陽問楊子曰:有人於此,貴生愛身,以蘄不死,可乎?
曰:理無不死?
以蘄久生,可乎?
曰:理無久生。生非貴之所能存,身非愛之所能厚。且久生奚為?五情好惡,古猶今也。四體安危,古猶今也。世事苦樂,古猶今也。變易治亂,古猶今也。既聞之矣,既見之矣,既更之矣,百年猶厭其多,況人生之苦也乎?
楊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
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
禽子曰:假濟,為之乎?
楊子弗應。
禽子出,語孟孫陽。孟孫陽曰:子不達夫子之心,吾請言之。有侵若肌膚獲萬金者,若為之乎?
曰:為之。
孟孫陽曰:有斷若一節得一國,子為之乎?
禽子默然有間。
孟孫陽曰:一毛微於肌膚,肌膚微於一節,省矣。然則積一毛以成肌膚,積肌膚以成一節,一毛固一體萬分中之一物,奈何輕之乎?
禽子曰:吾不能所以答子。然則以子之言問老聃、關尹,則子言當矣;以吾言問大禹、墨翟,則吾言當矣。
孟孫陽因顧與其徒說他事。
從這利己底論辯,禽子直把楊朱底見解列入老、關一流。他底思想,《孟子》評為“為我”,《呂覽》評為“貴己”,在《老子》裏,“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七十二章)等等文句都是楊子學說底淵源。人每以楊子為極端的縱欲主義者,但在《楊朱篇》裏找不出這樣底主張。從《淮南子·氾論訓》“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一句看來,楊子底學說隻是保全性命而已。
楊朱所以主張保全性命,隻因人生不樂,凡有造作,皆足以增加苦痛,不如任其自然更好。《楊朱篇》中揭示他底態度如下。
楊朱曰:百年之壽大齊,得百年者,千無一焉。設有一者,孩抱逮昏老,幾居其半矣;夜眠之所弭,晝覺之所遺,又幾居其半矣;痛疾哀苦,亡失憂懼,又幾居其半矣。量十數年之中,逌然而自得,亡介焉之慮者,亦亡一時之中爾。則人之生也奚為哉,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而美厚複不可常厭足,聲色不可常玩聞。乃複為刑賞之所禁勸,名法之所進退,遑遑爾競一時之虛譽,規死後之餘榮,偊偊爾慎耳目之觀聽,惜身意之是非,徒失當年之至樂,不能自肆於一時,重囚累梏何以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