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我國學術界在世界曆史研究方麵,總是落後於西方國家。然而在法西斯問題的研究上,情況有些特殊。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所長朱庭光研究員,決定把法西斯問題作為一個重點課題,列為所裏的研究方向之一。在隊伍組織方麵,他認為應該發揮國情優勢,“開門研究”,在全國範圍內組織研究力量,進行集體攻關,並且聘請我國世界史學界學術領頭人齊世榮教授作全程指導。第一個子課題,是法西斯思潮、運動與奪權問題研究。第一項研究成果《法西斯新論》如期問世,獲得學界好評。研究團隊受到鼓舞,隨即申請第二個子課題,這就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法西斯體製研究”。這時候,不少人都表示擔心:西方國家出於種種原因,還沒有這方麵的研究成果,我們的研究工作將麵臨較大的困難。所幸的是,經過努力,《法西斯體製研究》一書於199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法西斯體製研究方麵,中國學者頗有點實現了“彎道超車”的自豪感。

然而,在重大研究成果問世的同時,研究隊伍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經過十餘年的奮鬥,大部分研究人員都先後離開了研究舞台。我是其中最年輕的,有幸能夠堅守陣地,但隻能孤軍作戰。所幸的是,我們的研究經曆和研究成果,吸引了到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來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年輕學子,他們願意站在前輩的肩膀上,抓起接力棒,繼續進行科研攻關。他們的研究課題如下:

衝鋒隊在納粹運動中地位的演變,研究者:張婷梅

衝鋒隊參謀長恩斯特·羅姆研究,研究者:蔣鵬飛

德國布呂寧政府內外政策探析(1930—1932年),研究者:張靚

納粹德國“企業共同體”模式勞資關係研究,研究者:鄧白樺

納粹德國農業政策研究,研究者:陳暘

納粹德國少兒政策研究,研究者:陳暘

納粹德國婦女政策研究,研究者:韓昕暘

納粹德國勞動者保護政策研究,研究者:項洋

德國大學與納粹政權,研究者:李敏

希特勒青年團的起源與發展(1926—1945),研究者:劉誌明

納粹德國境外德意誌人政策研究,研究者:張淩峻

納粹德國時期的蘇台德問題研究,研究者:劉飛

1919—1934年期間德國與但澤問題研究,研究者:金二威

1939—1941年德意日蘇四國聯合構想始末,研究者:李倩夏

從普德學派軍事思想看德國閃擊戰戰法的形成與內涵,研究者:謝思遠

一個獨特的反納粹團體——克萊騷團體的抵抗運動及其對德國和歐洲的影響,研究者:牛亞林

所有這些課題,都順利完成。其中不少論文,在答辯時獲得評委一致好評。這些研究成果,有效地充實了我國的第三帝國史和法西斯問題研究的成果庫,提升了我國在這些問題上的研究水平和在國際上的發言權。其中陳暘和鄧白樺兩位學者的“納粹德國農業政策研究”和“納粹德國‘企業共同體’模式勞資關係研究”,都是由中德雙方導師聯合指導的。他們在研究過程中,到德國留學1—2年,得到德方導師Gerhard Schildt教授的精心指導,Schildt教授有時甚至拿出自己珍藏的資料供他們使用。可以說,在有關納粹德國農業與企業的問題上,我國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是領先的。這次奉獻給讀者的這本書,使用了上述所有課題研究中的不少成果,在此對研究者一並表示感謝!

一般來說,我國學術界在世界曆史研究方麵,總是落後於西方國家。然而在法西斯問題的研究上,情況有些特殊。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所長朱庭光研究員,決定把法西斯問題作為一個重點課題,列為所裏的研究方向之一。在隊伍組織方麵,他認為應該發揮國情優勢,“開門研究”,在全國範圍內組織研究力量,進行集體攻關,並且聘請我國世界史學界學術領頭人齊世榮教授作全程指導。第一個子課題,是法西斯思潮、運動與奪權問題研究。第一項研究成果《法西斯新論》如期問世,獲得學界好評。研究團隊受到鼓舞,隨即申請第二個子課題,這就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法西斯體製研究”。這時候,不少人都表示擔心:西方國家出於種種原因,還沒有這方麵的研究成果,我們的研究工作將麵臨較大的困難。所幸的是,經過努力,《法西斯體製研究》一書於199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法西斯體製研究方麵,中國學者頗有點實現了“彎道超車”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