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羅馬對於希臘諸國的監視都沒有放鬆過,曾經這個世界最強勢文明最領先的民族也日漸衰落,但是馬其頓帝國昔日的榮光還在,放眼整個世界馬其頓還是強國之林,隻是強大的馬其頓還是抵擋不住時間的侵蝕,國內軍閥豪門林立,王權更替頻繁是這個帝國的心病。現在這個這個巨人病入膏肓,國內的內戰已經讓他龐大的身軀轟然倒地,惹來身邊的幾個小國虎視眈眈,連昔日的附庸城邦雅典也蠢蠢欲動。
得到這個寶貴消息的羅馬不惜兩麵開戰也要分享馬其頓這塊甜美的蛋糕,與自己隻有一海之隔的伊庇特魯是羅馬進軍馬其頓的第一個屏障,如果想要避開這個與馬其頓關係密切的國家那麼羅馬就要從布林迪亞乘船在斯巴達公國登陸,這個武風昌盛的戰鬥民族全名皆兵,平日在農田裏務農的農夫隻要拿起武器就是一個合格的戰士,因為斯巴達的法律規定15歲到40歲的男性公民都要參加每季度國家舉行的日常軍訓,所以說從斯巴達登陸和穿越伊庇特魯抵達馬其頓的難度是一樣的。
不過這些都不能讓勇敢的羅馬人退縮,元老院議員們很快簽署了戰爭動員,兵貴神速派出了兩個羅馬軍團先遣軍繞過亞得裏亞海從陸地沿海岸線穿越伊庇特魯。雖然說這個希臘人中的野蠻人伊庇特魯從前就與羅馬有仇,穿越他們的領地未必是個明智的選擇,可是羅馬人不擅長海戰這個缺點讓他們放棄了從斯巴達登陸這個想法,議員們相信世界沒有化不開的仇恨,隻要派出使者談判許諾些許好處,這些野蠻人未必不會借道給羅馬人。畢竟隨馬其頓帝國分裂與亞曆山大家族關係密切的伊庇特魯再也不關心身邊這個強大的鄰居,從這次馬其頓內戰就可以看出,伊庇特魯全程冷眼旁觀,從不表明立場支持任何勢力。
這次出軍有些倉促,大多數羅馬的聯盟城邦都沒有做足充足的準備,所以這次先遣軍部隊主要由羅馬士兵構成,何可樂也被混編到了這支由第八和第六軍團合編的軍隊裏。由於沒有太多來自同盟城邦的支援,羅馬軍團的人數大大減少,但是戰鬥力卻是提升了許多,因為同盟國的士兵大多都是支援步兵和輔助步兵一類角色,真正的戰鬥力全部是羅馬士兵貢獻的,這次實打實的兩個羅馬軍團的戰鬥力可以等於正常的3個羅馬軍團。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這支混編軍隊踏上了他們的征程,浩浩蕩蕩的部隊首尾相連組成一條一望不到兩頭的巨龍。何可樂這次出征算得上是他第三次遠征,之前積累了不少行軍作戰的經驗,讓他這次帶領他部下變得更加得心應手。何可樂被編在第六軍團第5大隊,他是這支千人隊伍的百夫長,要說起羅馬的第六軍團,這可是有一段傳奇色彩的軍隊,這支軍隊的組建人是開國元勳之一的克勞狄烏斯家族的先祖克勞克·克勞狄烏斯,在克拉克的帶領下這支軍隊作戰風格頑強立下了血多汗馬功勞,是羅馬中為數不多被授予金鷹鷹旗的軍團之一,同樣這支部隊也被深深打上克勞狄烏斯家族的烙印。之前阿庇烏斯就在這支部隊服役,後來年少氣盛的阿庇烏斯決定自己出去打拚讓別人知道他不是一個隻會繼承先祖榮光的人,所以他成為了第十軍團的軍團長而這支克勞狄烏斯家族的嫡係部隊著由他的叔叔博科·克勞狄烏斯統領。博科·克勞狄烏斯是狄斯·克勞狄烏斯的父親,這個年輕的小夥子在阿庇烏斯手底下坐了三年副官之後又返回了自己的父親手下,成為了第六軍團第一大隊的百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