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虎幫的由來(1 / 2)

“我看,不如就今天吧,我帶你上門去見見我們虎哥。可後麵的路數是怎麼樣全靠你自己了!我隻能引你過去!不過我想問題不大!”閃電俠答到。

“好吧,改日不如撞日!”林蕭答到。

說著兩人便往這虎幫的總堂口出發了。

這虎幫的發展與我們現在能夠知道的幫派洪門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的。洪門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反清複明組織,由天地會,三合會,哥老會等演化而成。據傳說,如祖洪英,

又名洪勝英,山西平陽府太平縣人,明祟禎四年考中進士,祟禎七年受聘於直隸大同鎮守薑鑲幕中,參讚軍機,為人精明練達,慷慨好義,許多豪俠之士從各地幕名而來,投到他門下。

祟禎十四年,洪英偕門人南下改投明閣部史可法。其時史正督師揚州,抵抗清軍,命洪到燕就偵察虛實。他一路聯係抗清誌士顧炎武。王夫之,博青主,黃梨洲等人,共同創建“漢留”組織,從事抗清活動。自史可法在揚州殉難,洪英至安徽蕪湖,投奔明將黃得功。黃戰敗自刎,部眾潰散,洪招撫黃部2萬多人,繼續武裝搞清。由於雙方兵力懸殊,屢戰屢北,於祟禎十八年五月十三日,卒於距蕪湖60餘裏的三汊河。

此後,洪英的兒子洪旭與洪英門人蔡德忠等至杭州投奔明潞王,不料潞王降清,他們又投奔鄭成功。

祟禎十七年清兵占領燕京,此後南方各地雖然繼續有抗清力量,但逐步被清軍破滅。順治十八年,蔡德忠等鄭成功據守台灣,鄭成功為了加強將士團結,開立“金台山”,“明論堂”(意思是取法梁山,既有山名,又有堂名,以後國內有用山名的,國外則單用堂名而不用山名),這就是洪門最早的“山”,“堂”組織。為了發展大陸上的反清秘密組織,鄭成功派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馬超興、李式開等化裝到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九邊山少林寺投主持智通為僧,此5人在洪門被稱為“前五祖”,所以世傳洪門的祖師是和尚。少林武僧僧精於武藝,名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習武者甚眾,形成一個武藝傳習所。康熙時,鄭成功的侄子鄭君達偕妻,妹投居少林寺,曾率領僧眾123人組成僧軍,應清廷招募,出征西魯,凱旋而歸,僧眾並不居功,仍請回寺修道,清帝大加賞賜,除留用鄭君達為總兵外,其餘聽

任回寺。後清帝聽信讒言,派兵圍攻少林寺,由於內奸出賣,少林寺被焚,僧眾逃出18人,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李式開,馬超興5人得脫。

蔡德忠等逃出少林寺後,中途遇清兵追索,在沙灣口幸有勇士吳天成,方惠成,張敬之(或作張敬照)楊仗佑(或作楊仗佐),林大江5人掩護得脫,此五人在洪門中被稱為“中五祖”。此後吳天成等隨同蔡德忠等至廣東,途遇清兵追迫,又被惠州寶珠寺和尚吳天佑,洪太歲,姚必達,李式地,林永超5人救護脫險,此五僧洪門中稱為“後五祖”。

蔡等自廣東經江西到達湖北,其中萬雲山萬雲寺的主持萬雲龍和陳近南結義,共圖反清複明。萬雲龍原是明潞王部將,在山東起義失敗至此,陳近南是翰林院學士,湖北人,因反對清帝焚燒少林寺,力諫無效辭官雲遊。雍正九年,曾在四川雅州組織“漢留”,開立“精忠山”,以後回至湖北故鄉,就在白鶴洞研究道教,自號“白鶴道人”。他同情少林寺僧眾的遭遇,為圖替僧眾報仇,改裝江湖賣卜,結交天下豪傑,途遇蔡德忠等,就迎至家中,把他們安頓在附近的下普庵紅花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