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詩曰: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靖魔釋厄傳》。
【02】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將一元分為十二會,乃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會該一萬八百歲。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醜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後,而巳則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則西蹉;申時晡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譬於大數,若到戌會之終,則天地昏繒而萬物否矣。
【03】再去五千四百歲,交亥會之初,則當黑暗,而兩間人物俱無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歲,亥會將終,貞下起元,近子之會,而複逐漸開明。邵康節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到此天始有根。
【04】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子會,輕清上騰,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謂之四象。故曰天開於子。又經五千四百歲,子會將終,近醜之會,而逐漸堅實。《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至此,地始凝結。
【05】再五千四百歲,正當醜會,重濁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謂之五形。故曰地辟於醜。又經五千四百歲,醜會終而寅會之初,發生萬物。曆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陰陽交合。
【06】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寅會,生人生獸生禽,正謂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於寅。
感盤古開辟,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東曰勝神洲,西曰牛賀洲,南曰贍部洲,北曰俱蘆洲。其名便是東西南北之意。
【07】話說世界中央,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不周山又名須彌山,別稱天柱。不周子山又曰西昆侖,乃昆侖山脈之西段也。其中又有兩座山,乃陰陽太極之形,陰陽二氣不通,一陰一陽,故曰陰陽二氣山。有詩為證,詩曰:
左山右澤,於焉閉塞。
億萬千年,陰陽各得。
【08】那兩山中間,有一枚巨蛋,被放在一個九宮八卦上。四麵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藍鯨,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為魚人。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衝南府。驚動高天上聖大慈仁者陵光大帝,駕座金闕雲宮朱雀寶殿,聚集仙卿,見有金光焰焰,即命座下千裏眼北方幽昌鳳君、順風耳西方鷫鸘鳳君開南天門觀看。幽昌果奉旨出門外,看的真,聽的明。
【09】須臾回報道:“臣等奉旨觀聽金光之處,乃天柱之界,有一座陰陽二氣山,山中有一魚怪,在那裏眼運金光,射衝雲霄。如今服餌水食,金光將潛息矣。”大帝垂賜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華所生,不足為異。”
【10】那藍鯨人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真是“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一朝天氣炎熱,與群鹿避暑,都在鬆陰之下頑耍。
【11】玩耍了一會兒,一隻四角白鹿道:“我等長久都是在這陰陽二氣之地,不知山外是何光景?”藍魚人一聽,心中甚是歡喜,起哄道;“不如咱們就結伴出山玩耍一番?”眾鹿皆是歡喜,卻又不知該走那方。這是一隻烏喙青鸞飛來,大脖子大翅膀大腳趾,對眾曰:“我從西雪山而來,那裏有個賽巫峽,甚是了得,我帶你們去也。”藍魚人問:“我等為何要跟你走嘞?”那怪模樣的青鸞走近藍鯨人,輕聲問道:“傳承記憶覺醒多少了?”“你可是我母親元凰將命而來也?”怪青鸞道:“沒想到記憶傳承如此之快也。我不是汝母所派,乃汝舅舅陵光聖君所派,我乃發明鳳君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