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收藏正在成為一種偽學習(1 / 3)

第一,沉迷於收藏的學習行為會讓大部分人都無法經曆挫敗感。挫敗感是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沒有挫敗感,我們就不會主動在學習中建構一個新的解釋係統。

而我們平時收藏的內容,不過是一種知識的被動囤積。我們很少因為遇到了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而去有針對性地輸入和收藏信息。大部分人往往是在網上無意中瀏覽到一些信息後,覺得以後可能會有用,唯恐自己會丟失它,於是隨手將其收藏起來。輕易得到的東西我們反而不會珍惜,人類的本性就是如此。過不了多久,這些收藏夾裏的東西就會被我們忘得一幹二淨。

以我個人為例,微信剛上線那段時間,信息一下子蜂擁而至,我拿著手機躺在床上瀏覽相關鏈接和朋友圈時,也會時不時地發現一些新鮮的東西,比如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那個幹貨也挺值得學習,這時候我自然就會產生一種要把這些文章放到收藏夾裏或者轉發到朋友圈的欲望。但是,在沒看到這些信息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文章中所涉及的問題是什麼,有可能根本用不著這些信息,我的心態其實隻是一種“隨便逛逛,看到好東西就想占為己有”的旅遊心態。從瀏覽信息到收藏保存,我自始至終獲得的都是一種臨時的快感和虛幻的安全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從沒有產生過“遇到問題無法解決”的挫敗感。我沒有在做一件事,也沒有在解決一個問題,我隻是覺得新鮮而已。我把這種東張西望,以及在東張西望中獲得的新鮮感當成了學習。我以為收藏就是一種學習,其實,從收藏下來那一刻開始,我就將這些信息埋葬在了一個永遠不會被記起來的角落。

按照這種“旅遊心態”學習了一段時間後,我的手機裏收藏了幾千條所謂的“幹貨知識”,收藏夾變得滿滿當當。但是,如果此時讓我回頭清理手機,我往往無法回憶起自己究竟是什麼時候、出於什麼動機收藏了如此多的內容。這些信息雖然躺在了我的手機裏,但跟我並沒有產生任何關係。

之後,我對這個階段的這種行為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也明白了為什麼收藏行為並不能算作真正學習的第一個原因——收藏會讓我們一直停留在舒適區,無法感受到挫敗感。而隻有感受到了挫敗感,我們才會發現自己現有的知識體係存在哪些漏洞,才會有目的地尋找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而不是如此籠統、被動地看到什麼就收藏什麼。

第二,沉迷於收藏的學習行為,往往隻有輸入,沒有輸出。為什麼有時我們經曆過挫敗感並抱著解決問題的目的收藏了自己需要的信息後,依然沒有多大的進步呢?答案很可能是因為我們隻做到了輸入和存儲知識,但是沒有對知識進行生產和輸出。

第一,沉迷於收藏的學習行為會讓大部分人都無法經曆挫敗感。挫敗感是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沒有挫敗感,我們就不會主動在學習中建構一個新的解釋係統。

而我們平時收藏的內容,不過是一種知識的被動囤積。我們很少因為遇到了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而去有針對性地輸入和收藏信息。大部分人往往是在網上無意中瀏覽到一些信息後,覺得以後可能會有用,唯恐自己會丟失它,於是隨手將其收藏起來。輕易得到的東西我們反而不會珍惜,人類的本性就是如此。過不了多久,這些收藏夾裏的東西就會被我們忘得一幹二淨。

以我個人為例,微信剛上線那段時間,信息一下子蜂擁而至,我拿著手機躺在床上瀏覽相關鏈接和朋友圈時,也會時不時地發現一些新鮮的東西,比如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那個幹貨也挺值得學習,這時候我自然就會產生一種要把這些文章放到收藏夾裏或者轉發到朋友圈的欲望。但是,在沒看到這些信息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文章中所涉及的問題是什麼,有可能根本用不著這些信息,我的心態其實隻是一種“隨便逛逛,看到好東西就想占為己有”的旅遊心態。從瀏覽信息到收藏保存,我自始至終獲得的都是一種臨時的快感和虛幻的安全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從沒有產生過“遇到問題無法解決”的挫敗感。我沒有在做一件事,也沒有在解決一個問題,我隻是覺得新鮮而已。我把這種東張西望,以及在東張西望中獲得的新鮮感當成了學習。我以為收藏就是一種學習,其實,從收藏下來那一刻開始,我就將這些信息埋葬在了一個永遠不會被記起來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