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王朝曆經十五代,都城於徐州境內。
先帝在位十年,不勤朝政、不貪美人、不役人民、偏愛道術。一生所求得道成仙,死於丹藥中毒。
在位期間,於江山社稷無功無過。隻是四方小國十年以來未經打壓,大有韜光養晦之兆。不過是忌憚著先祖皇帝的豐功偉績,暫時不敢輕舉妄動罷了。
先帝後宮總數隻有兩人。
先皇後為李氏旁支,生有一子李景承,未滿月便死於繈褓內,而後雖無所出,但仍照禮數封為母後皇太後。
先德妃為長孫氏,育有二子。長子李景安自小寄養在國舅家,與鎮國大將軍學習帶兵打仗之術。次子李景逸自小散養在宮內,隻等著將來放逐當個閑散王爺。
先帝殯天過於突然,未曾立過太子。
無論二人誰當皇帝,先德妃都必定是當朝聖母皇太後。
文武百官叩拜在朝,依無嫡立長的規矩,應擁二皇子李景安繼位。二皇子收到聖母皇太後回宮繼位的懿旨,連夜趕往邊塞給先皇守陵了,登基大典快要開始時聖母皇太後才知道。
國不能一日無君,於是聖母皇太後當即派人去尋了正在丞相家與青梅竹馬翻花繩的李景逸。
十五歲的李景逸被一群人黃袍加身,摁在了龍椅之上。
聖母皇太後站在龍椅一側,麵向李景逸,軒軒甚得道:“自今日起,李景逸既是李氏江山第十六代帝王。”
文武百官竊竊私語,麵露難色,又不敢第一個提出異議。許久,大理寺少卿上前一步,視死如歸道:“臣認為不妥,沒有越長立幼的先例。”
聖母皇太後拂袖回身,笑問道:“張大人,我且問你,思不思念先帝?”
雖然一時難以揣測聖母皇太後的意思,但大理寺少卿也隻能說:“臣甚感思念,常常夜不能寐。”
聖母皇太後目光如炬,看著大理寺少卿道:“好一個甚感思念,夜不能寐。來人,成全了張大人。”
兩名禦前侍衛架起大理寺少卿,他已經嚇得忘了求饒,不能走路,雙腿綿軟被拖著離開,地下一行水漬。
聖母皇太後信步而行,傲睨而視道:“誰還有什麼想說的,哀家今日一並聽了。”
眾大臣慌忙叩拜道:“回稟聖母皇太後,臣等無異議。”
聖母皇太後站定,昂昂不動道:“好!哀家誠心發問,眾卿家無異議。今後如若有半句流言傳入哀家耳中,哀家親自派人送你去與張大人交流心得。”
眾大臣再次叩拜道:“臣等叩謝聖母皇太後恩典。”
聖母皇太後道:“不要謝我,謝陛下。”
眾大臣繼續行禮道:“臣等叩謝陛下隆恩。”
聖母皇太後抬手一揮道:“眾卿家平身。”
母後皇太後一直退於龍椅後的珠簾內,未曾露麵。李景逸端坐在龍椅上,手心裏還攥著花繩。看著平日裏甚少得見的母妃,如今已經貴為聖母皇太後,距離感尤甚。
聖母皇太後轉過身麵對李景逸,態度和緩,語氣平和道:“皇兒,你還有什麼想說的嗎?”
看了這麼久,終於得到說話的機會,李景逸站起身,文武百官立即跪拜了一地。
此刻他隻想趕緊離開這裏,繼續跟李清稚翻花繩,她還欠他十顆鳥蛋呢,不能給她機會賴掉。李景逸在腦海裏過了一遍路上被教過的規矩,又想到以後不能隨隨便便出宮。
李景逸開口道:“朕,要丞相家嫡女李清稚即刻入宮。”
聖母皇太後臉色微變,還未出言阻止,丞相已經謝完恩了。
李清稚是當朝母後皇太後的內侄女。
滿朝文武心想,幼帝登基,聖母皇太後有垂簾聽政的權利。如今,既然小皇帝開口招丞相嫡女入宮,此事必定為聖母皇太後默許。
文武百官一齊叩拜道:“恭賀陛下,祝賀丞相。”
事已至此,聖母皇太後想要阻攔已經來不及了。
長孫氏出了十四代皇後與十五代太後,聖母皇太後為妃時就未曾與母後皇太後爭過皇後的位子。
如今,依舊遵循帝王喜好立後。
一時間,文武百官無人不讚頌聖母皇太後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