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蕭瑟,孤鴻哀鳴,茫茫大漠在落日殘霞下閃著點點金光。
這便是大明萬曆二十八年帝國西北邊陲延綏鎮的秋日景象。延綏鎮又名榆林鎮,是大明抵禦蒙古韃靼部落的重鎮。
雖然戰亂頻仍,但卻並非是不毛之地,相反,這榆林城中卻有著許多富商巨賈。這便要從帝國的邊貿說起。
自大明立國以來,雖與蒙古水火不容,連年攻伐,但彼此之間的商貿往來卻並未斷絕。這是因為大明軍隊需要蒙古人的馬匹做戰馬,而蒙古人則依靠大明提供陶瓷、食鹽、茶葉等日用之物。
如此一來,眾人見有利可圖,便爭相做起了邊貿的營生。因此,在榆林城中,除了軍營,大大小小的商號不下數十家,其中的佼佼者,要數住在城西的李家了。
李家自成化年間投身商賈至今已百餘年,並且傳承數代,此時的掌櫃便是諱貞字明善的了。
卻說這李明善乃是李老太公獨子,太公一心欲培養他好接掌家業,但他早年卻無意商賈,潛心舉業,每日隻抱著那聖賢書讀。可是官星似乎並不在李家,一連考了十多年,卻連個秀才也沒能中上,無奈之下便花銀子捐了個監,又考了兩次舉人也沒能中了。
不知不覺,已輾轉到三十六七歲。太公年高,得了惡疾,嗚呼歿了。李明善便隻好棄了科舉,承繼家業。
他雖然讀書不濟,但經商卻極有天賦,未過多久,便如魚得水起來,幾年之後,手中已積下了上百萬兩銀子的家業。這在西北苦寒之地來說,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巨富了。
不過,雖然此時家業蒸蒸日上,但膝下無子卻成了李明善揮之不去的心病。卻說自祖上起,李家便人丁稀薄,數代單傳,而到李明善時,竟然有了絕嗣之危。
雖然他早年曾生一子一女,但卻雙雙夭折,此後,便再也沒能生下一兒半女。眼見後繼無人,李明善心中自然是焦急萬分,送子觀音拜了不少,可是卻毫無作用。
這時的李明善已過不惑之年,忽有一日,心中突然大徹大悟,釋然起來,以為此生無子乃是天意使然,難以抗拒,於是便廣施錢財,修廟宇、建學庠,施善鄉梓、結交英傑。一時間,方圓百裏之內,上至廟堂高官,下至鄉野小民,無人不受李家恩情,於是李明善行善疏才的盛名遍傳榆林。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就在李明善心中涼慢之時,忽有下人來報,三夫人身體抱恙,李明善連忙遣人去請郎中來看。
郎中過府,一番望、聞、問、切之後,竟起身向李明善道賀:“恭喜李老爺,三夫人是有喜了!”
李明善聽聞此言,不由得大喜過望,不能自已,拍著雙手不停地道:“蒼天有眼!蒼天有眼!”多餘一個字也說不出來了,片刻之後,他又當著眾人的麵,雙手捂著臉失聲痛哭起來,見此情形,眾人皆麵麵相覷,不敢來勸。
李明善又哭又笑許久之後,方才定下心神,命下人取來一封二十兩細絲雪花紋銀賞了郎中,那郎中又開了幾副安胎藥,謝賞告辭去了。李明善又安排婆子、丫鬟用心侍候不提。這或許便是李明善這些年來積德行善所得的福報。
卻說時光荏苒,胎期彈指便過,到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初春時節,張氏一朝分娩,李明善既急且喜,隻在房門外來回踱著步子。
直至房中傳出嬰兒哭聲,李明善心中石頭才稍稍落地,又不多時,穩婆開門出來,滿麵堆笑道:“恭喜老爺,賀喜老爺!是個公子!”
李明善聞言,喜得幾乎暈厥,晃了幾晃才定住身子,雙手撩起袍袖,衝進房內,撲到床榻前,見夫人無恙,便伸手將嬰孩抱在懷中。穩婆早已將小公子洗的白白淨淨,李明善看了自是滿心歡喜。